2016年10月9日星期日
2016年10月7日星期五
2016年9月29日星期四
2016年9月28日星期三
2016年9月27日星期二
2016年9月26日星期一
2016年9月25日星期日
2016年9月22日星期四
2016年9月21日星期三
2016年9月19日星期一
眼壓值「正常」也會患上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種視神經病變,視神經就像電纜一般,把眼睛看到的外界景物傳送到大腦的視覺中樞,因此,青光眼患者會先經歷視野損害,然後出現中央視力下降,嚴重者更會失明。青光眼的風險因素眾多,常見的包括家族遺傳﹑高眼壓等﹑深近視﹑嚴重遠視﹑糖尿病等,40歲以上人士也有較大患上青光眼的風險。青光眼的發病率與種族也有一定的關係,以「閉角性青光眼」(Angle-Closure Glaucoma)為例,愛斯基摩人比起白種人的患病率一般高出20-40倍,而中國人的患病率也比白種人高出14倍。相反,「開角性青光眼」(Open Angle Glaucoma)則以黑人的患病率最高,比排行第二的白種人高出3-4倍,亞洲人-尤其是中國人-則排第三,愛斯基摩人的患病率為最低。
青光眼是目前香港最主要的致盲眼疾,近四分一失明人士是青光眼導致,由於早至中期的慢性青光眼基本上完全沒有病徵,不少患者到病情發展到後期才發現,死去的神經細胞已藥石無效,青光眼因而有「視力小偷」這一個別名。坊間對青光眼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青光眼完全是高眼壓所致,眼壓正常,根本不用擔心患上青光眼;也有人說青光眼如同眼科絕症,失明只是遲早的事。不少病人在確診患上青光眼後,往往感到十分徬徨,害怕自己終有一天會完全失去視力。
目前,眼壓是判斷青光眼治療成效的重要臨床指標之一高眼壓性青光眼病人需要透過用藥來把眼壓控制在21mmHg以下,而對正常眼壓性青光眼患者而言,病人需要把眼壓從基線(Baseline IOP)降低30%左右,研究更顯示每降低1mmHg的眼壓便能降低病情惡化的風險達10%。若目標眼壓達到後,病情仍有持續及進一步的惡化,便須再下調目標眼壓,直至病情穩定為止。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e0DhT31d4qx9loL2JyXb71MHYcj32Ar59qv8Ehe7-bon2Pbj_CMe1lcuPwktug_wgYYrU-NFd8bEjdw9cgYh3j-szSTVd9JiltIVk8jsAOwuYOt042-h4fbEnvmimYrDbgDYJC1N06CY/s320/2%25E5%259B%25BE1.PNG)
青光眼的分類
青光眼大致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而急性青光眼則以閉角性為主,嚴重遠視患者的眼球較短,房角較窄,患上急性閉角性青光眼的風險也較高;另外,隨著晶體/白內障因年紀漸長而逐步膨脹,虹膜(Iris)也較易被推前並覆蓋了小梁網,房角被突然封閉,令位於小梁網的排水管道不能正常排出房水,導致眼壓急升,稱為「急性閉角性青光眼」(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簡稱AACG)。AACG一般可透過手術或激光來拓闊房角,積聚的房水被排出後,眼壓也會降低,若能防止排水管道再出現閉塞的情況,便能根治。相反,慢性青光眼就像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壓一般,只能控制和監察,避免其惡化而已。
慢性青光眼以開角性為主,開角性青光眼再細分「高眼壓性青光眼」(High Tension Glaucoma)及「正常眼壓性青光眼」(Normal Tension Glaucoma)兩大類。高眼壓性青光眼一般因小梁網的排水管道逐漸淤塞,減少房水的排放,積聚的房水導致眼壓逐步上升至高於視神經所能承受的限度,令視神經細胞壞死。病人往往在不知不覺間被高眼壓開角性青光眼偷去了視力,到發現視力出現問題時,病情已發展到後期,視力幾乎已蒙受不可逆轉的損傷。
而正常眼壓性青光眼比高眼壓性青光眼還要可怕,病人即使眼壓正常(即眼壓維持在12-21mmHg之間),卻仍出現視神經損傷等青光眼的徵狀,研究估計全球有好幾成青光眼患者屬正常眼壓性青光眼,面對這個完全不著痕跡的視力小偷,醫護人員需要份外留神,才能把它擊破。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NdCCscFIdf8dDSi2ZQfSxZC4Z4LuI4Vcmfqnhf2J_RhHAWus0TzPJ_Qh3bNTkJpHOkP_x9n3dF0bIIGln4ZRDBtwBnSkG2EMv-VwdxaLkalb-ZRsvgZ8nM5Dg5L3RQOibKskaX2nDITk/s320/2%25E5%259B%25BE2.PNG)
青光眼的診斷與監察
青光眼診斷和監察的主要指標包括︰(1)視力﹑(2)視野﹑(3)眼內壓(Intraocular Pressure,簡稱IOP)﹑(4)視神經的視杯與視盤比例(Cup-Disc Ratio,簡稱CDR)及(5)視網膜神經纖維層(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簡稱RNFL)。前兩者主要量度眼睛功能上的損傷,而後兩者則檢測眼睛的結構性損傷,由於結構性損傷有可能比功能性損傷早出現,CDR及RNFL檢查有助早期青光眼的發現與診斷,CDR愈高,患上青光眼的風險也愈高;而以光學相干斷層掃瞄(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簡稱OCT)量度RNFL得出的數據也有別於主觀的視野改變檢查,能客觀﹑定量及精確地監察青光眼的病情與療效,因此,RNFL的厚薄是診斷青光眼的重要指標之一;。最後,量度眼內壓不但有助青光眼的分類,更是監察治療效果的重要臨床指標。
青光眼的治療
治療青光眼主要的目的是要保護及保持病人餘下的視神經組織及其功能,把眼壓一直控制在合適的目標眼壓範圍之內,促進視神經表面微血管的循環,減少視神經進一步的損害,並把視力功能穩定下來。國際上,青光眼的第一線治療方法一般以藥物為主,而且選擇眾多,但若在用藥後仍無法控制病人的病情,便需要以激光或手術途徑,為病人在眼內開新的排水通道,讓房水能直接排出眼外,降低眼壓。
結語
長久以來,醫學界一直未能復修壞死了的視神經細胞,中至晚期的青光眼病人難免感到沮喪,最近卻有令人振奮的消息-外國有病人成功使用研發中的神經增生因子眼藥水來刺激視神經生長,並有效改善視野及視力-為不少青光眼患者燃點重拾視力的亮光。
青光眼是目前香港最主要的致盲眼疾,近四分一失明人士是青光眼導致,由於早至中期的慢性青光眼基本上完全沒有病徵,不少患者到病情發展到後期才發現,死去的神經細胞已藥石無效,青光眼因而有「視力小偷」這一個別名。坊間對青光眼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青光眼完全是高眼壓所致,眼壓正常,根本不用擔心患上青光眼;也有人說青光眼如同眼科絕症,失明只是遲早的事。不少病人在確診患上青光眼後,往往感到十分徬徨,害怕自己終有一天會完全失去視力。
目前,眼壓是判斷青光眼治療成效的重要臨床指標之一高眼壓性青光眼病人需要透過用藥來把眼壓控制在21mmHg以下,而對正常眼壓性青光眼患者而言,病人需要把眼壓從基線(Baseline IOP)降低30%左右,研究更顯示每降低1mmHg的眼壓便能降低病情惡化的風險達10%。若目標眼壓達到後,病情仍有持續及進一步的惡化,便須再下調目標眼壓,直至病情穩定為止。
青光眼的分類
青光眼大致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而急性青光眼則以閉角性為主,嚴重遠視患者的眼球較短,房角較窄,患上急性閉角性青光眼的風險也較高;另外,隨著晶體/白內障因年紀漸長而逐步膨脹,虹膜(Iris)也較易被推前並覆蓋了小梁網,房角被突然封閉,令位於小梁網的排水管道不能正常排出房水,導致眼壓急升,稱為「急性閉角性青光眼」(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簡稱AACG)。AACG一般可透過手術或激光來拓闊房角,積聚的房水被排出後,眼壓也會降低,若能防止排水管道再出現閉塞的情況,便能根治。相反,慢性青光眼就像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壓一般,只能控制和監察,避免其惡化而已。
慢性青光眼以開角性為主,開角性青光眼再細分「高眼壓性青光眼」(High Tension Glaucoma)及「正常眼壓性青光眼」(Normal Tension Glaucoma)兩大類。高眼壓性青光眼一般因小梁網的排水管道逐漸淤塞,減少房水的排放,積聚的房水導致眼壓逐步上升至高於視神經所能承受的限度,令視神經細胞壞死。病人往往在不知不覺間被高眼壓開角性青光眼偷去了視力,到發現視力出現問題時,病情已發展到後期,視力幾乎已蒙受不可逆轉的損傷。
而正常眼壓性青光眼比高眼壓性青光眼還要可怕,病人即使眼壓正常(即眼壓維持在12-21mmHg之間),卻仍出現視神經損傷等青光眼的徵狀,研究估計全球有好幾成青光眼患者屬正常眼壓性青光眼,面對這個完全不著痕跡的視力小偷,醫護人員需要份外留神,才能把它擊破。
青光眼的診斷與監察
青光眼診斷和監察的主要指標包括︰(1)視力﹑(2)視野﹑(3)眼內壓(Intraocular Pressure,簡稱IOP)﹑(4)視神經的視杯與視盤比例(Cup-Disc Ratio,簡稱CDR)及(5)視網膜神經纖維層(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簡稱RNFL)。前兩者主要量度眼睛功能上的損傷,而後兩者則檢測眼睛的結構性損傷,由於結構性損傷有可能比功能性損傷早出現,CDR及RNFL檢查有助早期青光眼的發現與診斷,CDR愈高,患上青光眼的風險也愈高;而以光學相干斷層掃瞄(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簡稱OCT)量度RNFL得出的數據也有別於主觀的視野改變檢查,能客觀﹑定量及精確地監察青光眼的病情與療效,因此,RNFL的厚薄是診斷青光眼的重要指標之一;。最後,量度眼內壓不但有助青光眼的分類,更是監察治療效果的重要臨床指標。
青光眼的治療
治療青光眼主要的目的是要保護及保持病人餘下的視神經組織及其功能,把眼壓一直控制在合適的目標眼壓範圍之內,促進視神經表面微血管的循環,減少視神經進一步的損害,並把視力功能穩定下來。國際上,青光眼的第一線治療方法一般以藥物為主,而且選擇眾多,但若在用藥後仍無法控制病人的病情,便需要以激光或手術途徑,為病人在眼內開新的排水通道,讓房水能直接排出眼外,降低眼壓。
結語
長久以來,醫學界一直未能復修壞死了的視神經細胞,中至晚期的青光眼病人難免感到沮喪,最近卻有令人振奮的消息-外國有病人成功使用研發中的神經增生因子眼藥水來刺激視神經生長,並有效改善視野及視力-為不少青光眼患者燃點重拾視力的亮光。
眼瞼炎患者無分年齡 能治嗎?
眼瞼炎是一種很常見的眼疾,任何年齡人士都有機會患上,它雖然對視力未必有什麼明顯的影響,但卻可為我們造成很大的困擾。「眼瞼炎」的病徵主要包括眼瞼發癢、灼熱、局部紅腫、睫毛脫落、眼部充血、淚水過多、眼乾、畏光、有異物感等。
不少眼瞼炎患者因病徵不明顯,故未能及時發現並加以治療,最終導致病情惡化。有時即使察覺到病徵,但由於其症狀與其它眼疾相類似,故很容易出現誤診的情況。眼瞼炎是一種慢性眼疾,現時雖然尚未有完全根治的方法,但只要我們對它認識多一點,掌握多一點,便有助及早發現,配合適當的治療,則可更有效地控制病情,藥到病緩。
病因分類及病徵
「眼瞼」是最靠近眼球邊緣的皮膚,眼瞼邊緣發炎稱為「眼瞼炎」。大部份眼瞼炎都屬於慢性炎症,根據其成因病徵
大致可分為三類:
(1)細菌感染(Bacterial Blepharitis)-一般由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感染所致,可造成潰瘍性眼瞼炎(Ulcerative Blepharitis)。
細菌感染引致的眼瞼炎,眼睫毛根部可見出血性潰瘍及小膿包。因病變深達皮脂腺及毛囊,毛囊被破壞,睫毛易脫落,難以再生,形成禿睫,即使再生位置也不正。部份患者有可能眼睫毛倒生或亂生,刺激角膜。潰瘍癒合後,會形成疤痕,使淚小點閉塞。
(2)油脂分泌失調(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由於眼瞼皮脂腺及瞼板腺分泌旺盛,以至皮脂溢出而產生感染。
油脂分泌失調引致的眼瞼炎,眼瞼邊緣會充血,眼睫毛和眼瞼邊緣表面會附有像頭皮般的鱗屑,並有點狀皮脂溢出,皮脂集於眼睫毛根端,形成黃色蠟狀分泌物,但無潰瘍及膿點(圖1)。過多的油脂分泌乾後結成蠟塊狀,將眼睫毛粘成一束束,使睫毛易脫落。
(3)混合型-同時結合了細菌感染及油脂分泌失調兩種因素所致。
有研究顯示,眼瞼炎與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胃炎、酒渣鼻和精神緊張有密切關係。此外,眼瞼炎患者患上眼瘡及眼胬肉的機會亦較高。眼瞼炎如長期拖延,眼瞼緣會肥厚變形,有機會併發慢性結膜炎、淚水過多,眼周圍皮膚濕疹,甚至下瞼外翻等。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HCbShhjsLpy0MlwrGc6wUGQySKi9OYTF-eqlNPBa7nfTisHxM7iwO4hRbvEATok8s5pf_bkGHTftZMKJ4Bh5_MI-ie1m72nQks__euw2LSdyWd1Av3zNFsiusyFRcrKbxoF7edAWulzI/s320/1%25E5%259B%25BE1.PNG)
眼瞼炎的治療
要治癒眼瞼炎這頑固的慢性眼疾,病人的恆心和毅力絕對是關鍵,缺一不可。眼瞼炎主要有下列五大處理方法:
多項研究顯示無論是因細菌感染或油脂分泌失調所致的眼瞼炎,保持眼瞼衛生皆為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患者每天都要堅持清洗眼瞼,嚴重時,每天早﹑午﹑晚都要清洗一次,情況舒緩後,每晚仍要堅持洗眼,直至眼瞼炎完全康復為止。為徹底清潔眼瞼眼睫毛底部的位置,在清潔上眼瞼時,患者須拉起上眼皮,眼珠向下望;當清洗下眼瞼時,患者則要把眼肚拉下,而眼珠則需要向上望。由於洗眼期間,患者不能直視需要被清洗的位置,往往需要家人或朋友的協助,也有患者因此而省略了清洗眼瞼這個關鍵步驟,炎症一直未見好轉。
清洗眼瞼時,患者須把嬰兒洗髮水稀釋約十倍左右,作清潔劑使用(圖2)。患者的家人或朋友用棉花棒沾上稀釋了的嬰兒洗髮水後,在患者眼瞼眼睫毛底部的位置從左邊掃向右邊,重覆三次,再用沾了冷開水的棉花棒同樣從左至右掃三遍,抹去殘餘的清潔劑。完成後,用另一枝沾上稀釋了嬰兒洗髮水的棉花棒反方向從右至左再掃三遍,然後再用另一枝沾了冷開水的棉花棒同樣從右至左再掃三遍。最後,滴上含有類固醇的眼藥水或塗上含有抗生素的眼藥膏,並滴一滴人工淚液,這樣,即使藥物不慎入眼,也能確保眼球表面不受損傷。患者也應戒掉用手揉眼睛的壞習慣,並多加注意眼部衛生,治療成效便能事半功倍。
有見及洗眼步驟的繁複,現時市面上也有不同用以清洗眼瞼的產品,如類似濕紙巾般﹑即用即棄的小方塊等,方便患者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輕易地自行清洗眼瞼,避免因場地限制而省略洗眼這關鍵的一步,延誤治療的成效。當使用即用即棄的小方塊時,患者只須輕輕合上眼睛,用小方塊來回擦拭,方便快捷。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tDyjGwV0lbh4Xb8YTg8GwIQH8aTyXc5fSc6QQ_HkeRskDnjWktFvlB-hs8sT4lx8MRQJQuohgOWEuxI_z_sCaFLYVs4aqLWcenKOo1sEaqd8VUyoMaeizSCi0gIe2D_h2qseE7K0te6s/s320/1%25E5%259B%25BE2.PNG)
1.無論患者與家人或朋友都必須先洗手並抹乾。
2.按1比10的份量,用冷開水稀釋嬰兒洗髮水(必須選擇不澀眼配方)。
3.用棉花棒沾上已稀釋了的嬰兒洗髮水,用手指拉下眼肚。在家人或朋友協助下,把棉花棒從左至右掃三遍,以清潔下眼瞼。
4.用新的棉花棒沾上冷開水,同樣從左至右掃三遍,抺去殘餘的清潔劑。
5.用另一枝沾上已稀釋了的嬰兒洗髮水的棉花棒反方向從右至左再掃三遍,並再以另一枝沾上冷開水的棉花棒同樣從右至左再掃三遍。
6.清潔上眼瞼時,先把眼皮拉起,用新的棉花棒分別沾上已預先稀釋了的嬰兒洗髮水及冷開水,重覆以上清洗動作。
結語
由於輕至中度的眼瞼炎病徵一般難以被察覺,有時甚至會被誤診為乾眼症或眼睛敏感,患者若能提高自己對此眼疾的認識,便能及早發現,並對症下藥,配合病人本身的恆心與毅力,自然能藥到病除,舒緩炎症所帶來的不適。
不少眼瞼炎患者因病徵不明顯,故未能及時發現並加以治療,最終導致病情惡化。有時即使察覺到病徵,但由於其症狀與其它眼疾相類似,故很容易出現誤診的情況。眼瞼炎是一種慢性眼疾,現時雖然尚未有完全根治的方法,但只要我們對它認識多一點,掌握多一點,便有助及早發現,配合適當的治療,則可更有效地控制病情,藥到病緩。
病因分類及病徵
「眼瞼」是最靠近眼球邊緣的皮膚,眼瞼邊緣發炎稱為「眼瞼炎」。大部份眼瞼炎都屬於慢性炎症,根據其成因病徵
大致可分為三類:
(1)細菌感染(Bacterial Blepharitis)-一般由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感染所致,可造成潰瘍性眼瞼炎(Ulcerative Blepharitis)。
細菌感染引致的眼瞼炎,眼睫毛根部可見出血性潰瘍及小膿包。因病變深達皮脂腺及毛囊,毛囊被破壞,睫毛易脫落,難以再生,形成禿睫,即使再生位置也不正。部份患者有可能眼睫毛倒生或亂生,刺激角膜。潰瘍癒合後,會形成疤痕,使淚小點閉塞。
(2)油脂分泌失調(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由於眼瞼皮脂腺及瞼板腺分泌旺盛,以至皮脂溢出而產生感染。
油脂分泌失調引致的眼瞼炎,眼瞼邊緣會充血,眼睫毛和眼瞼邊緣表面會附有像頭皮般的鱗屑,並有點狀皮脂溢出,皮脂集於眼睫毛根端,形成黃色蠟狀分泌物,但無潰瘍及膿點(圖1)。過多的油脂分泌乾後結成蠟塊狀,將眼睫毛粘成一束束,使睫毛易脫落。
(3)混合型-同時結合了細菌感染及油脂分泌失調兩種因素所致。
有研究顯示,眼瞼炎與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胃炎、酒渣鼻和精神緊張有密切關係。此外,眼瞼炎患者患上眼瘡及眼胬肉的機會亦較高。眼瞼炎如長期拖延,眼瞼緣會肥厚變形,有機會併發慢性結膜炎、淚水過多,眼周圍皮膚濕疹,甚至下瞼外翻等。
眼瞼炎的治療
要治癒眼瞼炎這頑固的慢性眼疾,病人的恆心和毅力絕對是關鍵,缺一不可。眼瞼炎主要有下列五大處理方法:
多項研究顯示無論是因細菌感染或油脂分泌失調所致的眼瞼炎,保持眼瞼衛生皆為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患者每天都要堅持清洗眼瞼,嚴重時,每天早﹑午﹑晚都要清洗一次,情況舒緩後,每晚仍要堅持洗眼,直至眼瞼炎完全康復為止。為徹底清潔眼瞼眼睫毛底部的位置,在清潔上眼瞼時,患者須拉起上眼皮,眼珠向下望;當清洗下眼瞼時,患者則要把眼肚拉下,而眼珠則需要向上望。由於洗眼期間,患者不能直視需要被清洗的位置,往往需要家人或朋友的協助,也有患者因此而省略了清洗眼瞼這個關鍵步驟,炎症一直未見好轉。
清洗眼瞼時,患者須把嬰兒洗髮水稀釋約十倍左右,作清潔劑使用(圖2)。患者的家人或朋友用棉花棒沾上稀釋了的嬰兒洗髮水後,在患者眼瞼眼睫毛底部的位置從左邊掃向右邊,重覆三次,再用沾了冷開水的棉花棒同樣從左至右掃三遍,抹去殘餘的清潔劑。完成後,用另一枝沾上稀釋了嬰兒洗髮水的棉花棒反方向從右至左再掃三遍,然後再用另一枝沾了冷開水的棉花棒同樣從右至左再掃三遍。最後,滴上含有類固醇的眼藥水或塗上含有抗生素的眼藥膏,並滴一滴人工淚液,這樣,即使藥物不慎入眼,也能確保眼球表面不受損傷。患者也應戒掉用手揉眼睛的壞習慣,並多加注意眼部衛生,治療成效便能事半功倍。
有見及洗眼步驟的繁複,現時市面上也有不同用以清洗眼瞼的產品,如類似濕紙巾般﹑即用即棄的小方塊等,方便患者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輕易地自行清洗眼瞼,避免因場地限制而省略洗眼這關鍵的一步,延誤治療的成效。當使用即用即棄的小方塊時,患者只須輕輕合上眼睛,用小方塊來回擦拭,方便快捷。
1.無論患者與家人或朋友都必須先洗手並抹乾。
2.按1比10的份量,用冷開水稀釋嬰兒洗髮水(必須選擇不澀眼配方)。
3.用棉花棒沾上已稀釋了的嬰兒洗髮水,用手指拉下眼肚。在家人或朋友協助下,把棉花棒從左至右掃三遍,以清潔下眼瞼。
4.用新的棉花棒沾上冷開水,同樣從左至右掃三遍,抺去殘餘的清潔劑。
5.用另一枝沾上已稀釋了的嬰兒洗髮水的棉花棒反方向從右至左再掃三遍,並再以另一枝沾上冷開水的棉花棒同樣從右至左再掃三遍。
6.清潔上眼瞼時,先把眼皮拉起,用新的棉花棒分別沾上已預先稀釋了的嬰兒洗髮水及冷開水,重覆以上清洗動作。
結語
由於輕至中度的眼瞼炎病徵一般難以被察覺,有時甚至會被誤診為乾眼症或眼睛敏感,患者若能提高自己對此眼疾的認識,便能及早發現,並對症下藥,配合病人本身的恆心與毅力,自然能藥到病除,舒緩炎症所帶來的不適。
2016年9月18日星期日
眼睛黃斑病變
老年黃斑變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已發展國家高齡人群中不可逆盲的首要原因。黃斑退化可分為「乾性」和「濕性」兩類,濕性黃斑退化可以導致程度嚴重的視力損傷,威脅病人的視力。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新的治療方法成效良好,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有機會保存或改善視力。
現時濕性黃斑退化的主流治療是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藥物,但卻有部份病人對這類特效藥物反應不佳,經特別檢查之后發現,原來這些病人屬于特殊的黃斑退化: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
目前PCV被認為是濕性黃斑退化的其中一個亞型,亦有研究認為PCV是獨立于黃斑退化而存在的一種黃斑病變。PCV在外國只占「濕性黃斑退化」總人數的幾個百份點,但在中國卻有近三成的「濕性黃斑退化」患者屬于PCV。這種特殊的「黃斑退化」的病人相對比較年輕,需要通過特別的檢查才能確診,對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反應不佳,但加上光動力治療(Photodynamic Therapy,PDT)卻能有效控制PCV。因此,若能明確診斷,病人將能獲得合適的治療,而不會事倍功半。
特殊檢查可助確診PCV
眼睛視網膜的血管供應主要靠其下方的脈絡膜,而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的起源,就正正位于脈絡膜內層血管網內,它的典型病變被定性為血管末端呈息肉狀的異常擴張。典型的濕性黃斑退化在眼底檢查時,除了見到黃斑出血外,還可以見到一些點狀的黃色滲漏(Drusen)(圖1A),與此不同的是,PCV多數沒有此類黃色點狀滲漏(圖1B)。醫生在臨床檢查時,如果有懷疑,還可以通過一種特別的造影檢查:吲哚青綠眼底血管螢光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來明確診斷。由于PCV病變的位置起源于脈絡膜血管,因此需要用到特殊的血管顯影劑來顯示較內層的脈絡膜血管病變。ICGA檢查可以發現PCV病人的黃斑區域的血管瘤狀的病灶(圖2A)。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jghg9cFOWPut-QMOd8Z5ik0_TTSryId-jCrP0e9WtQcvOBLr1R0iUB3RKZ4dDdHIqpKndsjNk1suKSRNFG8lKXLtY1R7lh2EUH0YieZ_pl13caZ6eIo24dLVmZXmDhDx17YiVacZ5-GU/s320/2%25E5%259B%25BE1.jpg)
當這個息肉樣的病變處于靜止非滲漏狀態時,病人可以感覺不到癥狀,當異常的血管病變發生破裂,引起繼發性的黃斑下出血或者玻璃體積血時,病人的視力會突然急劇下降,若治療不當,出血吸收不佳,可能會導致慢性的纖維化發生,而令黃斑區域出現疤痕,發生不可逆轉的視力損失。
PCV的治療
出現癥狀的PCV就應考慮治療。PCV的治療主要是針對息肉樣的血管病變,通過使用激光來將這一病變封閉來達到治療的目的,激光的方式主要有經瞳孔的直接熱激光和結合特別藥物的光動力治療。
一、直接熱激光
主要用于黃斑中心凹以外的病變,通過激光的熱能直接將病變封閉。在激光治療時,醫生通過對比病人的ICGA造影結果,定位病變位置,進行治療。但由于激光需要先經過視網膜才能到達脈絡膜,因此熱能不但破壞脈絡膜的病變,還會對視網膜造成損傷,形成視網膜疤痕,因此不適用于黃斑中心處的病變,而且熱激光治療還有引起出血及引發脈絡膜新生血管形成的風險,因此現時已經用得不多。
二、光動力治療(PDT)
光動力治療(俗稱“冷激光”)目前已經治療PCV的主流方法。治療使用特殊的光敏劑維替泊芬(Visudyne),這種光敏劑只會被異常的脈絡膜通過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吸收,治療時注射光敏劑之后,針對病變部份施行激光激活光敏劑,特殊的激光只會對含有光敏劑的病變發生作用,而不會影響不含光敏劑的血管。通過激光治療,病變部位會被激光凝固封閉,而正常的血管由于沒有感光劑的滲漏,不會受到激光的影響。異常的息肉樣血管病變被激光封閉之后,會慢慢的萎縮,消退(圖2B)。相對于典型的濕性黃斑變性來說,PCV的病變相對集中,一般是單或多個血管異常,而不同于黃斑退化的彌散性的新生血管滲漏,PDT治療能較有針對性,較徹底地封閉病變,使得治療之后能獲得較好的效果,而且復發率相對較低。
由于使用光敏劑,因此接受PDT治療之后,病人應盡量避免陽光照射,并在手術后3天內戴太陽眼鏡以保護眼睛。此外,接受治療后,還應定期覆診,以確定病變是否完全消退以及是否有復發。
總體來說,PDT治療PCV是一個安全的過程,但是亦有發生併發症的風險。其中比較常見的風險是視網膜下方的出血或玻璃體出血。這類併發症的發生一般與激光的治療范圍有關聯。不過即使發生出血併發症,但仍有八成病人的視力可以維持不變,甚至提高。其他併發症還包括視網膜色素上皮撕裂,脈絡膜上腔出血等。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3vdMcwYLAW6uPUS4DMAvL7f40y7q8d4tLkcraz2XyFY83iZvYOoBpgYS0E8YOfOCWU_uFGXaRkEnzXL-bkMbI6OWZWrne-sh3igt7eFaW1qKgpwGJsvDXY1QhDbgEoZMsvEFcTSpCgRQ/s320/2%25E5%259B%25BE2.jpg)
另外,盡管重復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息肉樣的血管病變仍會存在,但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在減少滲漏方面是有正面作用的,可以使用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來減少病變自身或相關分支血管網的滲漏。
近年,PCV的治療概念有了更進一步的革新:聯合治療和半劑量治療,聯合了PDT及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治療,不但能通過PDT有效地使息肉消退,提高視力,還能通過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減低滲漏和新生血管,使得病人獲得更好的療效,不少臨床研究數據所顯示的效果令人鼓舞。半劑量治療在部份PCV病人中,可以在達到相同治療效果的同時減少併發症的發生,亦是近年治療的新方法。不過,這些治療方法還需要更多大規模、多中心的研究來確切地證明其治療的優勢。
結語
PCV雖與典型濕性黃斑退化有相似的臨床表現,但檢查及治療卻有其特殊的一面,臨床上的處理不能一概論之。與濕性黃斑退化相對比,PCV的病變對光動力治療反應較好,若及早接受治療,多能獲得良好成效,而近年提出的聯合療法,結合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治療,有希望能使得PCV的治療效果得到更多提升。
現時濕性黃斑退化的主流治療是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藥物,但卻有部份病人對這類特效藥物反應不佳,經特別檢查之后發現,原來這些病人屬于特殊的黃斑退化: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
目前PCV被認為是濕性黃斑退化的其中一個亞型,亦有研究認為PCV是獨立于黃斑退化而存在的一種黃斑病變。PCV在外國只占「濕性黃斑退化」總人數的幾個百份點,但在中國卻有近三成的「濕性黃斑退化」患者屬于PCV。這種特殊的「黃斑退化」的病人相對比較年輕,需要通過特別的檢查才能確診,對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反應不佳,但加上光動力治療(Photodynamic Therapy,PDT)卻能有效控制PCV。因此,若能明確診斷,病人將能獲得合適的治療,而不會事倍功半。
特殊檢查可助確診PCV
眼睛視網膜的血管供應主要靠其下方的脈絡膜,而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的起源,就正正位于脈絡膜內層血管網內,它的典型病變被定性為血管末端呈息肉狀的異常擴張。典型的濕性黃斑退化在眼底檢查時,除了見到黃斑出血外,還可以見到一些點狀的黃色滲漏(Drusen)(圖1A),與此不同的是,PCV多數沒有此類黃色點狀滲漏(圖1B)。醫生在臨床檢查時,如果有懷疑,還可以通過一種特別的造影檢查:吲哚青綠眼底血管螢光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來明確診斷。由于PCV病變的位置起源于脈絡膜血管,因此需要用到特殊的血管顯影劑來顯示較內層的脈絡膜血管病變。ICGA檢查可以發現PCV病人的黃斑區域的血管瘤狀的病灶(圖2A)。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jghg9cFOWPut-QMOd8Z5ik0_TTSryId-jCrP0e9WtQcvOBLr1R0iUB3RKZ4dDdHIqpKndsjNk1suKSRNFG8lKXLtY1R7lh2EUH0YieZ_pl13caZ6eIo24dLVmZXmDhDx17YiVacZ5-GU/s320/2%25E5%259B%25BE1.jpg)
當這個息肉樣的病變處于靜止非滲漏狀態時,病人可以感覺不到癥狀,當異常的血管病變發生破裂,引起繼發性的黃斑下出血或者玻璃體積血時,病人的視力會突然急劇下降,若治療不當,出血吸收不佳,可能會導致慢性的纖維化發生,而令黃斑區域出現疤痕,發生不可逆轉的視力損失。
PCV的治療
出現癥狀的PCV就應考慮治療。PCV的治療主要是針對息肉樣的血管病變,通過使用激光來將這一病變封閉來達到治療的目的,激光的方式主要有經瞳孔的直接熱激光和結合特別藥物的光動力治療。
一、直接熱激光
主要用于黃斑中心凹以外的病變,通過激光的熱能直接將病變封閉。在激光治療時,醫生通過對比病人的ICGA造影結果,定位病變位置,進行治療。但由于激光需要先經過視網膜才能到達脈絡膜,因此熱能不但破壞脈絡膜的病變,還會對視網膜造成損傷,形成視網膜疤痕,因此不適用于黃斑中心處的病變,而且熱激光治療還有引起出血及引發脈絡膜新生血管形成的風險,因此現時已經用得不多。
二、光動力治療(PDT)
光動力治療(俗稱“冷激光”)目前已經治療PCV的主流方法。治療使用特殊的光敏劑維替泊芬(Visudyne),這種光敏劑只會被異常的脈絡膜通過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吸收,治療時注射光敏劑之后,針對病變部份施行激光激活光敏劑,特殊的激光只會對含有光敏劑的病變發生作用,而不會影響不含光敏劑的血管。通過激光治療,病變部位會被激光凝固封閉,而正常的血管由于沒有感光劑的滲漏,不會受到激光的影響。異常的息肉樣血管病變被激光封閉之后,會慢慢的萎縮,消退(圖2B)。相對于典型的濕性黃斑變性來說,PCV的病變相對集中,一般是單或多個血管異常,而不同于黃斑退化的彌散性的新生血管滲漏,PDT治療能較有針對性,較徹底地封閉病變,使得治療之后能獲得較好的效果,而且復發率相對較低。
由于使用光敏劑,因此接受PDT治療之后,病人應盡量避免陽光照射,并在手術后3天內戴太陽眼鏡以保護眼睛。此外,接受治療后,還應定期覆診,以確定病變是否完全消退以及是否有復發。
總體來說,PDT治療PCV是一個安全的過程,但是亦有發生併發症的風險。其中比較常見的風險是視網膜下方的出血或玻璃體出血。這類併發症的發生一般與激光的治療范圍有關聯。不過即使發生出血併發症,但仍有八成病人的視力可以維持不變,甚至提高。其他併發症還包括視網膜色素上皮撕裂,脈絡膜上腔出血等。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3vdMcwYLAW6uPUS4DMAvL7f40y7q8d4tLkcraz2XyFY83iZvYOoBpgYS0E8YOfOCWU_uFGXaRkEnzXL-bkMbI6OWZWrne-sh3igt7eFaW1qKgpwGJsvDXY1QhDbgEoZMsvEFcTSpCgRQ/s320/2%25E5%259B%25BE2.jpg)
另外,盡管重復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息肉樣的血管病變仍會存在,但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在減少滲漏方面是有正面作用的,可以使用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來減少病變自身或相關分支血管網的滲漏。
近年,PCV的治療概念有了更進一步的革新:聯合治療和半劑量治療,聯合了PDT及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治療,不但能通過PDT有效地使息肉消退,提高視力,還能通過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減低滲漏和新生血管,使得病人獲得更好的療效,不少臨床研究數據所顯示的效果令人鼓舞。半劑量治療在部份PCV病人中,可以在達到相同治療效果的同時減少併發症的發生,亦是近年治療的新方法。不過,這些治療方法還需要更多大規模、多中心的研究來確切地證明其治療的優勢。
結語
PCV雖與典型濕性黃斑退化有相似的臨床表現,但檢查及治療卻有其特殊的一面,臨床上的處理不能一概論之。與濕性黃斑退化相對比,PCV的病變對光動力治療反應較好,若及早接受治療,多能獲得良好成效,而近年提出的聯合療法,結合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治療,有希望能使得PCV的治療效果得到更多提升。
斜視手術
斜視(Strabismus),是指兩眼視軸(Visual Axis)不能同時注視同一目標,只有一隻眼視軸注視目標,而另一隻眼視軸偏向目標一側的現象。嚴重的斜視會造成儀容上的缺陷,令不少患有斜視的小朋友淪為被取笑的對象,使得小朋友的身心無法得到正常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因為小朋友視覺系統發育未完善,大腦為了獲得清晰影像,會較容易抑制斜視眼看見的第二個影像,久而久之,小朋友可能會慣性棄用斜視眼,導致弱視。
斜視有很多種,其中比較常見的是眼球向內偏斜,醫學上稱內斜視(Esotropia),俗稱「鬥雞眼」。另一種類型是眼球向外偏斜,稱為外斜視(Exotropia)。不少普羅大眾以為斜視只是儀容上的缺陷,不會影響視力,也有人認為這一眼疾是無法治癒或不需要治療的,因此而導致延誤治療,最終影響視力。但其實,斜視只要及早診斷並接受合適的治療,是有很大機會能改「斜」歸正的。
斜視對視力的影響
嬰幼兒時期由於雙眼單視功能發育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協調眼外肌,任何不穩定的因素都可能導致斜視發生。人的單視功能是後天逐漸發育的,這種功能建立與視覺功能一樣是需要反覆接受外界清晰物像的刺激,逐漸地發育和成熟起來的,而在此之前,由於雙眼單視功能尚未完善,兒童斜視的發生率較高。
一般情況下,嬰兒出生後2個月視力只看到大體圖像,不過,大部份的嬰兒在三到六個月大左右,視覺與立體感逐漸發展,使得眼睛無論注視任何方向時,都能雙眼配合,獲得單一且清晰的影像。但是有少部份嬰兒在發展過程中,兩眼協調出現問題,兩眼無法配合,出現斜視,造成雙重影像;但是由於嬰幼兒的適應力很強,可能會長期將視力較差的一眼所獲得的影像壓抑住,長久下來,斜視就變成弱視了。再者,一強一弱的眼睛亦會令小朋友難以發展出正常的「雙眼單一視力」﹙Binocular Vision﹚,逐漸喪失看立體感﹙Stereopsis﹚的能力,令情況更加惡化。
哪些斜視需要手術治療?
談到斜視的治療,就不能不提斜視手術,因為手術在整個斜視治療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傳統的手術方法多需對患斜視小朋友的2-3條肌肉都進行調整。不過,現時隨著手術理念的更新,有新的研究數據指出,對部份合適的病人來說,新式斜視手術只需調整一隻眼的一條肌肉,亦能獲得與傳統手術相同的效果(圖1)。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IUplxKLtxvDXuwf5Pu8z3AEXFn1lsb88X4oYYZPg7EWO0WGR9Pb-Z8bEpUv16tIsMFkROY9vcSkve5yzI5XqGsw0rlaS9jm-wYmL1fd4cHllS59Jdo7xiQztWqBePRGfVS5x6d0cZoLs/s320/1%25E5%259B%25BE1.jpg)
臨床上,小部分的特定類型斜視可以通過佩戴戴鏡就將斜視全部矯正,但除了這類斜視外,其實,大部份的斜視基本都需要手術矯正。 先天性內斜視大多需要手術治療,非調節性而且斜度大的斜視通常亦需要藉著手術的方法來矯正。斜視手術後獲得一定程度的融合功能,這將有利於維持眼球正位,而眼球若能維持正位則可使部分病人恢復正常的或一定程度的立體視覺。
因此不論何種斜視,當保守方法及訓練療法無效時,只要身體條件適合手術,都可以考慮手術,通過手術不但可使眼肌恢復正常協調一致的功能,而且各方向運動時同步一致,還能恢復雙眼單視,促進立體視的建立。
斜視手術方式
斜視手術通过放鬆(Recession)或縮短(Resection)一眼或兩眼的六條外眼肌中的一條或多條眼肌,調整外眼肌的強度與附著點的位置,使個眼睛肌肉的拉力回復平衡,眼位就能恢復正常。放鬆的方式是將肌肉附著點往後移,這一方式可以將眼睛肌肉對眼球過強的拉力減弱。縮短的方式通過將眼睛肌肉切除截短,再重新縫合在原來的附著點處,這樣就能加強肌肉的拉力。通過以上方法,斜視手術可以減少或增加某些肌肉的拉力,使得眼睛肌肉之間的拉力重新獲得平衡,眼位就能恢復正常。
新式手術方法:成效良好
傳統觀念認為,眼外肌對減弱或加強術所能承受的負荷量是有限度的,對放鬆手術來說,原則上內直肌的後移量不超過5mm,外直肌後移量為7-8mm。調整每毫米肌肉所能獲得的斜視矯正度數約為3-4.5度棱鏡度數(Prism Diopter,PD),另外,肌肉本身的闊度亦會影響手術的效果,闊度越大,同樣的調整獲得的矯正力度就越小。
根據傳統手術量,最大的矯正度數約為25 PD,而不少需要手術的斜視病人其斜視角度一般較大,因此,不少醫生認為只調整單側肌肉的矯正力度會不夠造成矯正不足(Undercorrection),首次手術時 ,多傾向於同時調整兩隻眼睛的超過多條肌肉,以保證矯正力度。不過,最近有研究指出,新式的斜視矯正手術通過超最大化眼睛肌肉的調整量(Super Maximal Correction)(內直肌可達8mm,外直肌可達10mm),使得所能矯正的斜視度增加,因此只需在一隻眼睛(多是較異常的那一隻眼睛)上的一條肌肉施行手術就可以矯正多達約35 PD的斜視,單條肌肉的斜視矯正手術與傳統手術相比,其手術成效並沒有明顯差異(圖2a、b)。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iyCfd3cnYKfoCJtnaSAFMgCLZ00PP2i1UozV60mxKrQSPCbgniP6VZ8p_S_UqJbC6A7h6LihyphenhyphensvHk5AOYIpEaKPXVYWtaIyKihSb09AStYhRGNhQ-Lwl94vujptgnzILb6rQVWpz2OJ4/s320/1%25E5%259B%25BE2.jpg)
此種新的手術方式優勝之處在於:只需在一隻眼睛上做手術,相對比傳統需要兩隻眼做手術的方法要簡單而且手術時間較短,而且對眼睛所造成的影響較小。另外,手術涉及的肌肉數量少,這樣,萬一日後需要再次手術,可以施行手術的方式和肌肉亦能有較多選擇。對於一些小至中度數的斜視,其實可以考慮使用這一新方法來作為首次手術的方案,這一方法對於斜視手術之後矯正度數不足的病人,亦同樣適用。不過,由於受限於最大矯正量,因此對一些特別大度數的斜視,單一條肌肉的手術或未足以矯正,則還需要考慮多條肌肉的手術方法。
結語
斜視不單可能影響儀容 ,還可能會對視覺功能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一旦診斷斜視,應該儘早治療,以免影響視力。斜視手術是斜視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手術的理念亦隨科技發展不斷更新。現時最新的單條肌肉斜視手術減低手術的創傷性,在合適的病人中成效良好,若有需要可以諮詢眼科醫生。
斜視有很多種,其中比較常見的是眼球向內偏斜,醫學上稱內斜視(Esotropia),俗稱「鬥雞眼」。另一種類型是眼球向外偏斜,稱為外斜視(Exotropia)。不少普羅大眾以為斜視只是儀容上的缺陷,不會影響視力,也有人認為這一眼疾是無法治癒或不需要治療的,因此而導致延誤治療,最終影響視力。但其實,斜視只要及早診斷並接受合適的治療,是有很大機會能改「斜」歸正的。
斜視對視力的影響
嬰幼兒時期由於雙眼單視功能發育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協調眼外肌,任何不穩定的因素都可能導致斜視發生。人的單視功能是後天逐漸發育的,這種功能建立與視覺功能一樣是需要反覆接受外界清晰物像的刺激,逐漸地發育和成熟起來的,而在此之前,由於雙眼單視功能尚未完善,兒童斜視的發生率較高。
一般情況下,嬰兒出生後2個月視力只看到大體圖像,不過,大部份的嬰兒在三到六個月大左右,視覺與立體感逐漸發展,使得眼睛無論注視任何方向時,都能雙眼配合,獲得單一且清晰的影像。但是有少部份嬰兒在發展過程中,兩眼協調出現問題,兩眼無法配合,出現斜視,造成雙重影像;但是由於嬰幼兒的適應力很強,可能會長期將視力較差的一眼所獲得的影像壓抑住,長久下來,斜視就變成弱視了。再者,一強一弱的眼睛亦會令小朋友難以發展出正常的「雙眼單一視力」﹙Binocular Vision﹚,逐漸喪失看立體感﹙Stereopsis﹚的能力,令情況更加惡化。
哪些斜視需要手術治療?
談到斜視的治療,就不能不提斜視手術,因為手術在整個斜視治療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傳統的手術方法多需對患斜視小朋友的2-3條肌肉都進行調整。不過,現時隨著手術理念的更新,有新的研究數據指出,對部份合適的病人來說,新式斜視手術只需調整一隻眼的一條肌肉,亦能獲得與傳統手術相同的效果(圖1)。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IUplxKLtxvDXuwf5Pu8z3AEXFn1lsb88X4oYYZPg7EWO0WGR9Pb-Z8bEpUv16tIsMFkROY9vcSkve5yzI5XqGsw0rlaS9jm-wYmL1fd4cHllS59Jdo7xiQztWqBePRGfVS5x6d0cZoLs/s320/1%25E5%259B%25BE1.jpg)
臨床上,小部分的特定類型斜視可以通過佩戴戴鏡就將斜視全部矯正,但除了這類斜視外,其實,大部份的斜視基本都需要手術矯正。 先天性內斜視大多需要手術治療,非調節性而且斜度大的斜視通常亦需要藉著手術的方法來矯正。斜視手術後獲得一定程度的融合功能,這將有利於維持眼球正位,而眼球若能維持正位則可使部分病人恢復正常的或一定程度的立體視覺。
因此不論何種斜視,當保守方法及訓練療法無效時,只要身體條件適合手術,都可以考慮手術,通過手術不但可使眼肌恢復正常協調一致的功能,而且各方向運動時同步一致,還能恢復雙眼單視,促進立體視的建立。
斜視手術方式
斜視手術通过放鬆(Recession)或縮短(Resection)一眼或兩眼的六條外眼肌中的一條或多條眼肌,調整外眼肌的強度與附著點的位置,使個眼睛肌肉的拉力回復平衡,眼位就能恢復正常。放鬆的方式是將肌肉附著點往後移,這一方式可以將眼睛肌肉對眼球過強的拉力減弱。縮短的方式通過將眼睛肌肉切除截短,再重新縫合在原來的附著點處,這樣就能加強肌肉的拉力。通過以上方法,斜視手術可以減少或增加某些肌肉的拉力,使得眼睛肌肉之間的拉力重新獲得平衡,眼位就能恢復正常。
新式手術方法:成效良好
傳統觀念認為,眼外肌對減弱或加強術所能承受的負荷量是有限度的,對放鬆手術來說,原則上內直肌的後移量不超過5mm,外直肌後移量為7-8mm。調整每毫米肌肉所能獲得的斜視矯正度數約為3-4.5度棱鏡度數(Prism Diopter,PD),另外,肌肉本身的闊度亦會影響手術的效果,闊度越大,同樣的調整獲得的矯正力度就越小。
根據傳統手術量,最大的矯正度數約為25 PD,而不少需要手術的斜視病人其斜視角度一般較大,因此,不少醫生認為只調整單側肌肉的矯正力度會不夠造成矯正不足(Undercorrection),首次手術時 ,多傾向於同時調整兩隻眼睛的超過多條肌肉,以保證矯正力度。不過,最近有研究指出,新式的斜視矯正手術通過超最大化眼睛肌肉的調整量(Super Maximal Correction)(內直肌可達8mm,外直肌可達10mm),使得所能矯正的斜視度增加,因此只需在一隻眼睛(多是較異常的那一隻眼睛)上的一條肌肉施行手術就可以矯正多達約35 PD的斜視,單條肌肉的斜視矯正手術與傳統手術相比,其手術成效並沒有明顯差異(圖2a、b)。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iyCfd3cnYKfoCJtnaSAFMgCLZ00PP2i1UozV60mxKrQSPCbgniP6VZ8p_S_UqJbC6A7h6LihyphenhyphensvHk5AOYIpEaKPXVYWtaIyKihSb09AStYhRGNhQ-Lwl94vujptgnzILb6rQVWpz2OJ4/s320/1%25E5%259B%25BE2.jpg)
此種新的手術方式優勝之處在於:只需在一隻眼睛上做手術,相對比傳統需要兩隻眼做手術的方法要簡單而且手術時間較短,而且對眼睛所造成的影響較小。另外,手術涉及的肌肉數量少,這樣,萬一日後需要再次手術,可以施行手術的方式和肌肉亦能有較多選擇。對於一些小至中度數的斜視,其實可以考慮使用這一新方法來作為首次手術的方案,這一方法對於斜視手術之後矯正度數不足的病人,亦同樣適用。不過,由於受限於最大矯正量,因此對一些特別大度數的斜視,單一條肌肉的手術或未足以矯正,則還需要考慮多條肌肉的手術方法。
結語
斜視不單可能影響儀容 ,還可能會對視覺功能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一旦診斷斜視,應該儘早治療,以免影響視力。斜視手術是斜視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手術的理念亦隨科技發展不斷更新。現時最新的單條肌肉斜視手術減低手術的創傷性,在合適的病人中成效良好,若有需要可以諮詢眼科醫生。
2016年9月17日星期六
香港最新矯視手術
過去廿年間,激光矯視手術已經幫助以千萬計的屈光不正人士成功擺脫眼鏡并獲得良好的結果,激光矯視的主要手術方式包括角膜切割激光矯視手術(Laser-Assisted In-Situ Keratomileusis,簡稱LASIK)和高階角膜打磨術(Advanced Surface Ablation,簡稱ASA) 。雖然目前的主流手術是LASIK,但仍有不少醫生會因應病人情況的需要而選擇ASA手術。筆者將會在今期內容里面給大家詳細的講述這兩種激光矯視手術。
LASIK與ASA
LASIK于1989年在美國面世,屬于第三代激光矯視手術。LASIK的手術過程加入了制造角膜瓣,讓經歷激光打磨的傷口完全被角膜瓣遮蓋及保護,大大減少了表面傷口的面積,從而減低痛楚及視力回復所需的時間,而且位于角膜瓣下的主要傷口在愈合的過程中很少出現反應,因而鮮有近視反彈的情況,可以矯正超過1,000度的近視。
然而,角膜瓣就如同雙刃劍一樣,雖然能給接受手術人士帶來減少痛楚和加快視力恢復的好處,但角膜瓣本身可能會出現移位或皺紋的問題,角膜瓣本身有機會導致高階相差(Higher Order Aberration)影響物象清晰度,還可能發生角膜層間異物沉積和表皮內生等。
ASA手術是從準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術(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簡稱PRK)改良而來的進階手術技術。因為手術需要將較大面積的角膜上皮移除,手術后眼睛疼痛的感覺會大很多,而且視力恢復亦會較LASIK慢得多,不少病人會因此望而卻步,但其實ASA亦有不少特別的優點。
PRK屬于第二代的激光矯視手術,傳統的PRK手術后角膜出現霧化(Haze)的機會率較大,使得接受矯視手術人士術后視力可能受到不良影響,因此漸漸式微。不過,現時隨著準分子激光(Excimer Laser)手術儀器的改良,以及特效藥物Mitomycin (MMC)的使用,霧化的情況已被大大改善。近年改良了的PRK,即ASA開始逐漸回歸。在美國,有一些醫生更以ASA為主流的矯視方式,亦有醫生常規使用MMC……
現時的ASA手術采用先進的矯視自動追蹤系統(Advanced Eye Tracking System)系統,在去除角膜上皮組織后,直接在角膜基質層進行打磨,改變角膜弧度,無須制造角膜辦,而角膜上皮亦會在數天后自行修復,角膜整體結構和角膜神經組織損傷較小。ASA較常用的手術方式包括:角膜上皮下切割激光矯視手術(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簡稱LASEK)、準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術(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簡稱PRK)配以MMC,以及無瓣全激光角膜切削術(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簡稱 TPRK) 。LASEK(圖一)利用經過稀釋的酒精軟化角膜上皮與下層組織相連的部份,再揭開角膜上皮,用激光打磨,最后蓋上角膜上皮,遮蓋傷口,用以減低痛楚與傷口的反應。手術后,原有的角膜上皮會逐漸被新生的上皮細胞取代。無瓣全激光角膜切削術(TPRK) (圖二)則在角膜地形圖引導下,以激光取代人手操作來去除角膜上皮,切割的精準度及均勻程度都大大提升,疼痛比傳統的PRK手術明顯減少、上皮愈合亦較快,現時愈來愈多眼科醫生采用TPRK。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jO_H6xEJQ2gr03I8oikpphG2QE3VnMaM1dzaM11HlZfHE7iV7qRbkIm8zk4xUXmgqCii74LQQwl54HbZqGtXkbfff9FtsIIeCluXpz_ehYPWuCo38hYrZrJ79OqIldb0Bm5A8MCcuTKw/s320/2%25E5%259B%25BE1.jpg)
對于角膜厚度不足、瞳孔較大、怕角膜瓣移位、以及希望減低術后出現錐型角膜和術后乾眼癥的病人來說,ASA可能是唯一或較佳的選擇。籃球明星Michael Jordan與高爾夫球手Tiger Woods皆選擇了ASA。
矯視手術后的乾眼症
術后短暫的乾眼症是激光矯視手術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術前的乾眼症很多時候與配戴隱形眼鏡有關,停戴隱形眼鏡,乾眼的癥狀一般都會改善。由于ASA手術對角膜神經產生的損傷較小,術后發生乾眼的風險相對較低,對于乾眼症病人來說,ASA為更合適的選擇。
盡管大部分的乾眼癥狀只是出現在手術后的恢復期,而且多傾向于自行消失,但仍有極少數的病人最終發展為慢性及程度較嚴重的乾眼症。
發生乾眼如何治療?
輕度的乾眼症則可以透過滴用人工淚液、睡前涂上潤滑藥膏、熱敷等方法治療。中度或以上的乾眼癥病人可增加滴用人工淚液的次數、戴擋風或保濕眼鏡、降低室內溫度、增加濕度等方法來減少淚液的蒸發。不過,人工淚液始終不比天然淚水,情況就好像母乳與奶粉的分別,唯有天然淚水才有養分、抗體等物質,而且矯視術后的乾眼症患者多數對藥物治療反應欠佳,因此可以考慮以一個簡單的方法:淚小管開口封閉法來改善,這一方法亦是得到不少臨床研究數據的支持。
乾眼症可以通過使用骨膠原栓子作暫時性的封閉(Collagen Punctal Occlusion)來治療(圖三)。每只眼睛都有上下兩個淚小管開口,醫生一般會先封閉雙眼的其中一個淚小管開口,減少淚液的排出,讓更多的淚液可以留在眼球表面,幫助維持淚液膜穩定。骨膠原栓子會吸水膨脹,堵塞淚小管開口,并于一至二星期內自動溶解。若治療有成效并且沒有淚水過多的情況,則可以用燒焊法(Cauterization)永久封閉淚小管開口(Permanent Occlusion)來徹底治療。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aGr0-KxGNLKKdq8drmU91Kl4UHhSzLZ4yi9FmakiBVwUTnZDRZf-u4edH-SqiPc-f1hj76SWaEEFDhkHue3TfTZwwZmuv-94Pe2cSCtbxJdMvJ5fbKQ69hcq4tJVv8ueCakYZR6XZa1A/s320/2%25E5%259B%25BE2.jpg)
另外,亦可通過用病人自己的血液提取血清做成眼藥水,因為富含自身蛋白、抗體和生長因子,所以也是治療較嚴重乾眼效果不俗。
結語
激光矯視發展至今已經是成熟的手術,手術方式目前主要包括LASIK和ASA,兩種手術方式都能獲得良好的視力效果。其中ASA適合眼睛外傷幾率高的病人(例如運動員),也適合角膜過薄、術前存在乾眼、和瞳孔過大的病人。乾眼症是矯視手術常見的併發症,若眼睛得到良好的滋潤,角膜會逐漸修復,乾眼的癥狀亦絕大多數可以緩解。
LASIK與ASA
LASIK于1989年在美國面世,屬于第三代激光矯視手術。LASIK的手術過程加入了制造角膜瓣,讓經歷激光打磨的傷口完全被角膜瓣遮蓋及保護,大大減少了表面傷口的面積,從而減低痛楚及視力回復所需的時間,而且位于角膜瓣下的主要傷口在愈合的過程中很少出現反應,因而鮮有近視反彈的情況,可以矯正超過1,000度的近視。
然而,角膜瓣就如同雙刃劍一樣,雖然能給接受手術人士帶來減少痛楚和加快視力恢復的好處,但角膜瓣本身可能會出現移位或皺紋的問題,角膜瓣本身有機會導致高階相差(Higher Order Aberration)影響物象清晰度,還可能發生角膜層間異物沉積和表皮內生等。
ASA手術是從準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術(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簡稱PRK)改良而來的進階手術技術。因為手術需要將較大面積的角膜上皮移除,手術后眼睛疼痛的感覺會大很多,而且視力恢復亦會較LASIK慢得多,不少病人會因此望而卻步,但其實ASA亦有不少特別的優點。
PRK屬于第二代的激光矯視手術,傳統的PRK手術后角膜出現霧化(Haze)的機會率較大,使得接受矯視手術人士術后視力可能受到不良影響,因此漸漸式微。不過,現時隨著準分子激光(Excimer Laser)手術儀器的改良,以及特效藥物Mitomycin (MMC)的使用,霧化的情況已被大大改善。近年改良了的PRK,即ASA開始逐漸回歸。在美國,有一些醫生更以ASA為主流的矯視方式,亦有醫生常規使用MMC……
現時的ASA手術采用先進的矯視自動追蹤系統(Advanced Eye Tracking System)系統,在去除角膜上皮組織后,直接在角膜基質層進行打磨,改變角膜弧度,無須制造角膜辦,而角膜上皮亦會在數天后自行修復,角膜整體結構和角膜神經組織損傷較小。ASA較常用的手術方式包括:角膜上皮下切割激光矯視手術(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簡稱LASEK)、準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術(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簡稱PRK)配以MMC,以及無瓣全激光角膜切削術(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簡稱 TPRK) 。LASEK(圖一)利用經過稀釋的酒精軟化角膜上皮與下層組織相連的部份,再揭開角膜上皮,用激光打磨,最后蓋上角膜上皮,遮蓋傷口,用以減低痛楚與傷口的反應。手術后,原有的角膜上皮會逐漸被新生的上皮細胞取代。無瓣全激光角膜切削術(TPRK) (圖二)則在角膜地形圖引導下,以激光取代人手操作來去除角膜上皮,切割的精準度及均勻程度都大大提升,疼痛比傳統的PRK手術明顯減少、上皮愈合亦較快,現時愈來愈多眼科醫生采用TPRK。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jO_H6xEJQ2gr03I8oikpphG2QE3VnMaM1dzaM11HlZfHE7iV7qRbkIm8zk4xUXmgqCii74LQQwl54HbZqGtXkbfff9FtsIIeCluXpz_ehYPWuCo38hYrZrJ79OqIldb0Bm5A8MCcuTKw/s320/2%25E5%259B%25BE1.jpg)
對于角膜厚度不足、瞳孔較大、怕角膜瓣移位、以及希望減低術后出現錐型角膜和術后乾眼癥的病人來說,ASA可能是唯一或較佳的選擇。籃球明星Michael Jordan與高爾夫球手Tiger Woods皆選擇了ASA。
矯視手術后的乾眼症
術后短暫的乾眼症是激光矯視手術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術前的乾眼症很多時候與配戴隱形眼鏡有關,停戴隱形眼鏡,乾眼的癥狀一般都會改善。由于ASA手術對角膜神經產生的損傷較小,術后發生乾眼的風險相對較低,對于乾眼症病人來說,ASA為更合適的選擇。
盡管大部分的乾眼癥狀只是出現在手術后的恢復期,而且多傾向于自行消失,但仍有極少數的病人最終發展為慢性及程度較嚴重的乾眼症。
發生乾眼如何治療?
輕度的乾眼症則可以透過滴用人工淚液、睡前涂上潤滑藥膏、熱敷等方法治療。中度或以上的乾眼癥病人可增加滴用人工淚液的次數、戴擋風或保濕眼鏡、降低室內溫度、增加濕度等方法來減少淚液的蒸發。不過,人工淚液始終不比天然淚水,情況就好像母乳與奶粉的分別,唯有天然淚水才有養分、抗體等物質,而且矯視術后的乾眼症患者多數對藥物治療反應欠佳,因此可以考慮以一個簡單的方法:淚小管開口封閉法來改善,這一方法亦是得到不少臨床研究數據的支持。
乾眼症可以通過使用骨膠原栓子作暫時性的封閉(Collagen Punctal Occlusion)來治療(圖三)。每只眼睛都有上下兩個淚小管開口,醫生一般會先封閉雙眼的其中一個淚小管開口,減少淚液的排出,讓更多的淚液可以留在眼球表面,幫助維持淚液膜穩定。骨膠原栓子會吸水膨脹,堵塞淚小管開口,并于一至二星期內自動溶解。若治療有成效并且沒有淚水過多的情況,則可以用燒焊法(Cauterization)永久封閉淚小管開口(Permanent Occlusion)來徹底治療。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aGr0-KxGNLKKdq8drmU91Kl4UHhSzLZ4yi9FmakiBVwUTnZDRZf-u4edH-SqiPc-f1hj76SWaEEFDhkHue3TfTZwwZmuv-94Pe2cSCtbxJdMvJ5fbKQ69hcq4tJVv8ueCakYZR6XZa1A/s320/2%25E5%259B%25BE2.jpg)
另外,亦可通過用病人自己的血液提取血清做成眼藥水,因為富含自身蛋白、抗體和生長因子,所以也是治療較嚴重乾眼效果不俗。
結語
激光矯視發展至今已經是成熟的手術,手術方式目前主要包括LASIK和ASA,兩種手術方式都能獲得良好的視力效果。其中ASA適合眼睛外傷幾率高的病人(例如運動員),也適合角膜過薄、術前存在乾眼、和瞳孔過大的病人。乾眼症是矯視手術常見的併發症,若眼睛得到良好的滋潤,角膜會逐漸修復,乾眼的癥狀亦絕大多數可以緩解。
談眼瞼痙攣的治療方法
平日如果發生眼皮跳動(即俗稱的“眼眉跳”),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是根據“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的說法來判斷這次眼皮跳帶來的究竟是“財”還是“災”。其實眼皮跳(醫學上稱為眼瞼痙攣,Blepharospasm)並不能預測未來的運氣,而可能只是代表眼睛受到刺激。它們可能是眼疾、身體過度疲勞、甚至腦血管問題的警報。
爲什麽會發生眼皮跳?
所謂的眼皮就是「眼瞼」,我們的眼皮下方有一層很薄的「輪匝肌」,肌肉像車輪狀環繞著眼睛,當輪匝肌收縮時眼瞼就閉合,提瞼肌收縮時眼瞼就會睜開,而眼瞼內還有「提瞼肌」,配合輪匝肌的運動,就是因為這兩種肌肉不斷有規律地收縮、放鬆,眼皮才能正常地進行自然開合(圖1)。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眼睛約每隔6至20餘秒鐘就會眨眼一次,而每眨眼一次,眼皮其實就會跳動一次,但因為正常時眼瞼肌肉纖維的收縮力度較弱,所以一般不會察覺眼皮明顯的跳動。當支配眼輪匝肌和提瞼肌的神經受干擾或者是眼睛受到刺激時,就可能會產生異常的神經衝動,而造成輪匝肌或提瞼肌的痙攣或顫動,也就是部份的肌肉纖維在短時間內不能自主地持續收縮,以致牽動其上的皮膚,而明顯感受眼皮不自主地跳動,出現眼瞼震顫,即眼皮跳。另外,因為結膜炎或角膜炎等眼睛表面炎症,亦可能刺激眼睛產生眼皮跳。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13Pmga1kQxxGrs26KqMbx35ESk1ide_PUkY1MprX1qpwcne0iRm7pzx7EGYQL2ukNDhD5xQ_xUhcvkLGHJYH8rwLXbe3phDny_51iDAHhPHqBtHaSuBvhOcs41HqEttXCXq4MeQ3S8Pk/s320/1%25E5%259B%25BE1.jpg)
眼皮跳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
人的腦部有12對腦神經,其中第3對負責張開眼睛,第7對腦神經(顔面神經,Facial Nerve)負責閉眼動作,如果閉眼動作協調失常,就可能造成眼瞼不由自主地抽動,即眼皮跳。生理性的眼皮跳,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其發作是一過性的、間歇性的,發作時間很短,常常只是短者幾秒鐘,長者幾分鐘便會靜止,而且跳動程度也不嚴重。這種眼皮跳,不影響健康,更與禍福無關。一般来说,闭眼休息或輕輕按摩眼睛,生理性眼皮跳動的症狀多数可以缓解。
而病理性原因造成的眼皮跳,一般持續時間長,眨眼幅度較大,是一種病態表現,多與支配眼睛開合肌肉的神經發生問題有關。很多時候眼睛敏感、眼睛發炎或者睫毛倒生,都可能引起眼皮跳。對於有腦血管病的長者,若腦部血管硬化扭曲,又或者顔面神經本身或附近組織發生腫瘤,都有機會壓迫相鄰的顔面神經而造成持續的神經異常興奮,導致顔面神經支配的肌肉發生痙攣,即眼瞼痙攣。嚴重情況下,如果出現問題的部位在基底神經節,痙攣的範圍可能會擴散到嘴巴、舌頭和下巴。此時,病人不但有不停的眨眼動作,還伴隨面肌的抽搐,而發生面肌痙攣。
但不少時候,并不能找到致使持續眼皮跳的神經異常的確切原因,這類的眼皮跳被認為是單純的眼皮或者是面肌的肌肉痙攣。
眼皮跳要對症治療
眼皮跳是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生理性的眼皮跳發作時間很短,通常只是幾秒鐘到幾分鐘。當眼皮跳動比較頻繁的時候,可以輕輕按摩眼睛來緩解眼周肌肉的痙攣。但是如果眼皮跳動反覆發作,而且持續時間長,跳動幅度大,這有機會是眼睛受到刺激發生症状或者是支配眼睛肌肉的神經出現問題,甚至可能是顱腦內疾病的徵兆,應該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其實眼皮跳屬於神經眼科疾病,眼科和腦科醫生都有可能涉及,如果出現持續時間較長的眼皮跳,應該先向眼科醫生求診,全面檢查眼睛之後,如果屬於眼睛問題導致的眼皮跳則應治療對應的眼疾。但若經眼科醫生檢查,排除眼睛問題引起眼皮跳後,就應該考慮向腦科醫生就診,進行腦部的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掃描及其他相關檢查,檢查是否神經或者腦組織或血管出現問題。
而對於單純的眼瞼或面神經痙攣,皮下注射肉毒桿菌可獲得良好的效果(圖2),現時已經是治療眼瞼或面神經痙攣的常規治療方法。因為肉毒桿菌有麻痹并鬆弛肌肉的作用,微量的注射可以幫助減輕肌肉痙攣,通常的注射辦法是將肉毒桿菌注射多點注射在痙攣的肌肉中,以達鬆弛肌肉的作用,而一般每個注射部位的注射量約為2.5個單位,另外,根據是否同時存在面部肌肉的痙攣,醫生再決定是否同時在面部注射藥物。此種治療常見的併發症是眼皮下垂、眼皮閉合不足或乾眼症等。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9_ue-OfG96CyGyvw0sz8YXa1489EYUK2gP0S-vH4kUw_87gs3sNVeIJXdVkuxnGxe7XcKkYS3Pq4e5OkcgQ9dSaGbdn_qjeW6-n82CmdMvwCZt3y0DTUPWXAPYPbFLIC_6roa_BYI9k4/s1600/1%25E5%259B%25BE2.jpg)
肉毒桿菌效果良好,不過大約三個月左右,隨著藥物代謝消散,藥力就會失效,需要再行重複注射。不過,最新研究表明,長期重複注射并不會增加發生併發症的風險,病人亦無需過多擔心。
另外,針灸亦能作為輔助來治療眼皮跳。針灸是一項古老而傳統的治療方式,屬於物理性治療。通過將針刺入體表皮膚特定部位(稱之為睮穴),來調動其自身的調整功能,促使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來改善﹑糾正機體紊亂的功能狀態,使之趨於正常,從而達到治療疾病與恢復健康之目的。中大眼科對針灸治療眼疾的病例研究顯示,針灸作為輔助治療,對於眼部痙攣亦有改善的作用。
結語
眼皮跳十分常見,可以導致眼皮跳的原因眾多。若發生眼皮跳,病人可以先暫行觀察,一般無需治療,但若觀察一段時間後并不見緩解,就應該向醫生求診,以確定是否存在疾病。需要時可以注射肉毒桿菌治療,多能獲得良好效果。而針灸作為輔助治療,亦能起到改善作用。
爲什麽會發生眼皮跳?
所謂的眼皮就是「眼瞼」,我們的眼皮下方有一層很薄的「輪匝肌」,肌肉像車輪狀環繞著眼睛,當輪匝肌收縮時眼瞼就閉合,提瞼肌收縮時眼瞼就會睜開,而眼瞼內還有「提瞼肌」,配合輪匝肌的運動,就是因為這兩種肌肉不斷有規律地收縮、放鬆,眼皮才能正常地進行自然開合(圖1)。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眼睛約每隔6至20餘秒鐘就會眨眼一次,而每眨眼一次,眼皮其實就會跳動一次,但因為正常時眼瞼肌肉纖維的收縮力度較弱,所以一般不會察覺眼皮明顯的跳動。當支配眼輪匝肌和提瞼肌的神經受干擾或者是眼睛受到刺激時,就可能會產生異常的神經衝動,而造成輪匝肌或提瞼肌的痙攣或顫動,也就是部份的肌肉纖維在短時間內不能自主地持續收縮,以致牽動其上的皮膚,而明顯感受眼皮不自主地跳動,出現眼瞼震顫,即眼皮跳。另外,因為結膜炎或角膜炎等眼睛表面炎症,亦可能刺激眼睛產生眼皮跳。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13Pmga1kQxxGrs26KqMbx35ESk1ide_PUkY1MprX1qpwcne0iRm7pzx7EGYQL2ukNDhD5xQ_xUhcvkLGHJYH8rwLXbe3phDny_51iDAHhPHqBtHaSuBvhOcs41HqEttXCXq4MeQ3S8Pk/s320/1%25E5%259B%25BE1.jpg)
眼皮跳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
人的腦部有12對腦神經,其中第3對負責張開眼睛,第7對腦神經(顔面神經,Facial Nerve)負責閉眼動作,如果閉眼動作協調失常,就可能造成眼瞼不由自主地抽動,即眼皮跳。生理性的眼皮跳,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其發作是一過性的、間歇性的,發作時間很短,常常只是短者幾秒鐘,長者幾分鐘便會靜止,而且跳動程度也不嚴重。這種眼皮跳,不影響健康,更與禍福無關。一般来说,闭眼休息或輕輕按摩眼睛,生理性眼皮跳動的症狀多数可以缓解。
而病理性原因造成的眼皮跳,一般持續時間長,眨眼幅度較大,是一種病態表現,多與支配眼睛開合肌肉的神經發生問題有關。很多時候眼睛敏感、眼睛發炎或者睫毛倒生,都可能引起眼皮跳。對於有腦血管病的長者,若腦部血管硬化扭曲,又或者顔面神經本身或附近組織發生腫瘤,都有機會壓迫相鄰的顔面神經而造成持續的神經異常興奮,導致顔面神經支配的肌肉發生痙攣,即眼瞼痙攣。嚴重情況下,如果出現問題的部位在基底神經節,痙攣的範圍可能會擴散到嘴巴、舌頭和下巴。此時,病人不但有不停的眨眼動作,還伴隨面肌的抽搐,而發生面肌痙攣。
但不少時候,并不能找到致使持續眼皮跳的神經異常的確切原因,這類的眼皮跳被認為是單純的眼皮或者是面肌的肌肉痙攣。
眼皮跳要對症治療
眼皮跳是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生理性的眼皮跳發作時間很短,通常只是幾秒鐘到幾分鐘。當眼皮跳動比較頻繁的時候,可以輕輕按摩眼睛來緩解眼周肌肉的痙攣。但是如果眼皮跳動反覆發作,而且持續時間長,跳動幅度大,這有機會是眼睛受到刺激發生症状或者是支配眼睛肌肉的神經出現問題,甚至可能是顱腦內疾病的徵兆,應該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其實眼皮跳屬於神經眼科疾病,眼科和腦科醫生都有可能涉及,如果出現持續時間較長的眼皮跳,應該先向眼科醫生求診,全面檢查眼睛之後,如果屬於眼睛問題導致的眼皮跳則應治療對應的眼疾。但若經眼科醫生檢查,排除眼睛問題引起眼皮跳後,就應該考慮向腦科醫生就診,進行腦部的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掃描及其他相關檢查,檢查是否神經或者腦組織或血管出現問題。
而對於單純的眼瞼或面神經痙攣,皮下注射肉毒桿菌可獲得良好的效果(圖2),現時已經是治療眼瞼或面神經痙攣的常規治療方法。因為肉毒桿菌有麻痹并鬆弛肌肉的作用,微量的注射可以幫助減輕肌肉痙攣,通常的注射辦法是將肉毒桿菌注射多點注射在痙攣的肌肉中,以達鬆弛肌肉的作用,而一般每個注射部位的注射量約為2.5個單位,另外,根據是否同時存在面部肌肉的痙攣,醫生再決定是否同時在面部注射藥物。此種治療常見的併發症是眼皮下垂、眼皮閉合不足或乾眼症等。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9_ue-OfG96CyGyvw0sz8YXa1489EYUK2gP0S-vH4kUw_87gs3sNVeIJXdVkuxnGxe7XcKkYS3Pq4e5OkcgQ9dSaGbdn_qjeW6-n82CmdMvwCZt3y0DTUPWXAPYPbFLIC_6roa_BYI9k4/s1600/1%25E5%259B%25BE2.jpg)
肉毒桿菌效果良好,不過大約三個月左右,隨著藥物代謝消散,藥力就會失效,需要再行重複注射。不過,最新研究表明,長期重複注射并不會增加發生併發症的風險,病人亦無需過多擔心。
另外,針灸亦能作為輔助來治療眼皮跳。針灸是一項古老而傳統的治療方式,屬於物理性治療。通過將針刺入體表皮膚特定部位(稱之為睮穴),來調動其自身的調整功能,促使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來改善﹑糾正機體紊亂的功能狀態,使之趨於正常,從而達到治療疾病與恢復健康之目的。中大眼科對針灸治療眼疾的病例研究顯示,針灸作為輔助治療,對於眼部痙攣亦有改善的作用。
結語
眼皮跳十分常見,可以導致眼皮跳的原因眾多。若發生眼皮跳,病人可以先暫行觀察,一般無需治療,但若觀察一段時間後并不見緩解,就應該向醫生求診,以確定是否存在疾病。需要時可以注射肉毒桿菌治療,多能獲得良好效果。而針灸作為輔助治療,亦能起到改善作用。
2016年9月13日星期二
手術治療深近視引致的黃斑劈裂
眼睛的角膜及晶狀體負責把進入眼球的光線聚焦並投射到視網膜上,形成影像。如果眼球過長,光線因此聚焦在視網膜前面而不能聚焦到視網膜上,這種情況則被稱為近視(Myopia)。一般來說,六百度以上為「深近視」,一千度以上則屬「病態性近視」(Pathological Myopia) ,近視數愈深,患上併發症機會便愈高。
黃斑劈裂指的是黃斑區視網膜神經層與色素層的分離,黃斑劈裂早期可以不影響視力,病人可能察覺不到癥狀,而發展到後期若發生黃斑中心凹脫落甚至黃斑裂孔時,則可能影響視力,出現視野中央暗點、視物變形等異常癥狀。此種眼疾多數與近視,尤其是深近視有關,有9-34% 患有深近視並出現眼球向後凸的患者被發現患有黃斑劈裂。
病態性近視可發生於人生任何階段,即使完成發育後仍可能會出現近視加深,眼球會繼續擴大或變長。與正常人眼球長度(約為24毫米)相比,深近視人士眼球被拉長,嚴重時可被拉長超過10毫米,眼球長度可以超過34毫米。當眼球被拉長,相對應部位的視網膜組織會承受牽扯的力量,同時被拉扯變薄,變得脆弱容易出現退化變性,鞏膜(即眼壁部分)亦會變薄,甚至可能發展成為鞏膜後凸(Posterior Staphyloma),令眼球結構發生變化,嚴重的可以導致發生致盲性併發症,對視力造成影響。這種眼球拉長的變化會導致視網膜和脈絡膜的變薄和變性,從而導致與近視相關的一系列牽拉性黃斑病變(Myopic Traction Maculopathy),包括黃斑前膜、黃斑裂孔及黃斑劈裂,其中一種較新的黃斑病變就是黃斑劈裂(Maculoshisis)。
現代OCT技術幫助診斷黃斑劈裂
在以往,因為黃斑劈裂未能用肉眼看到,因此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個眼疾的存在,而現代影像技術日漸發展,醫生通過OCT可以清晰看到黃斑區域的各層結構是否出現異常,不僅可以準確診斷出病人是否存在黃斑劈裂,還能通過掃描來判斷黃斑劈裂的分期,以及確定是否存在黃斑區牽拉的情況等,幫助診斷此眼疾,同時還能幫助制定治療計劃。
通過對大量黃斑劈裂病人的OCT圖像進行分析,現時最新的醫學觀點認為,黃斑劈裂的發生與後部玻璃體的牽拉、黃斑前膜以及內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的牽拉、鞏膜後凸都是黃斑劈裂的病因。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ErlYZOZxAF5mgsXnimujcE7IQzms5PoTz_p19FADOcG0py975vXTJySrQnXwug1Rn4pk4kD4PmZPTTP4dVFBOZa54Qx6EVbKQKhAJYj3mw6G6ABH6rbty2R2bQT9fF4amHh2xxvfs30c/s320/2%25E5%259B%25BE1.jpg)
手術治療黃斑劈裂成效佳
單純性黃斑劈裂,如果並未影響視力,病人也未訴說有視物變形等癥狀,可暫時觀察,有部份病人可能會自行恢復。不過,若同時存在黃斑前膜或者其他牽拉因素,則黃斑劈裂自行恢復的機會率相對較低,而這類病人的視力多會逐漸下降,視物變形的癥狀亦可能逐漸加重。現時並沒有任何可有效治療黃斑劈裂的藥物,手術可謂唯一出路。因此,若黃斑劈裂的病人出現視力下降又或者視力異常癥狀明顯,則提示可能存在牽拉的因素,病人可以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現時治療黃斑劈裂的主流手術方式是微創玻璃體切割(圖二)同時剝除內界膜(或同時剝除黃斑前膜)手術,以解除引致黃斑劈裂的牽拉因素,使得分離的結構能回復。手術時根據病情需要,還可能會在眼內注入特別的氣體,用於頂壓發生劈裂的視網膜,使之回復正常位置。
以往的黃斑劈裂手術並不包括剝除內界膜,但隨著對黃斑劈裂發病的理解加深,有研究顯示剝除內置膜可減低復發的機會,手術效果也可能更佳,而且愈早接受手術,完全清除黃斑水腫及使黃斑點回復原貌的機會也愈高。但由於內界膜不但透明,而且還十分薄,手術難度高挑戰大,因為手術需在黃斑區域進行主要的操作,所以除了一般玻璃體切割手術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外,還有機會損傷黃斑組織,幸好現今有特別的染色素把內置膜染色(圖三),增加其能見度,大大提高了手術的安全系數。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g6Jk1zCn8WKC_vaHDoUjb16w3zmIRikNn3zCaUedkoECWz33PNeBu0u7vWym-pz8qoR6ZYEQzGRe1UjWfuOlacMjiiNv0y13YTA3o2uJYPj-f2pDz-v68ZZ5WOLdX16EyXV6GUjqNWN4/s1600/2%25E5%259B%25BE2.jpg)
微創玻璃體切割加上剝除內界膜手術多能獲得良好的成效,使得分離的黃斑結構恢復正常,視力亦有機會得到改善,病人手術後恢復良好。隨著手術技術和設備的不斷提升,黃斑劈裂手術現時亦有改良,新的手術方式:Fovea-sparing ILM peeling,在剝膜時避開黃斑中心,能減低手術後發生併發症的機會,不過長期的效果需要更多的臨床數據來支持。
結語
隨著現今科技及醫療技術的不斷改良與提昇,人們對眼疾的認識會不斷擴增,而微創黃斑手術已成為常規手術,手術成效相對高,而風險相對降低。如果出現病癥影響視力時,病人可以積極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黃斑劈裂指的是黃斑區視網膜神經層與色素層的分離,黃斑劈裂早期可以不影響視力,病人可能察覺不到癥狀,而發展到後期若發生黃斑中心凹脫落甚至黃斑裂孔時,則可能影響視力,出現視野中央暗點、視物變形等異常癥狀。此種眼疾多數與近視,尤其是深近視有關,有9-34% 患有深近視並出現眼球向後凸的患者被發現患有黃斑劈裂。
病態性近視可發生於人生任何階段,即使完成發育後仍可能會出現近視加深,眼球會繼續擴大或變長。與正常人眼球長度(約為24毫米)相比,深近視人士眼球被拉長,嚴重時可被拉長超過10毫米,眼球長度可以超過34毫米。當眼球被拉長,相對應部位的視網膜組織會承受牽扯的力量,同時被拉扯變薄,變得脆弱容易出現退化變性,鞏膜(即眼壁部分)亦會變薄,甚至可能發展成為鞏膜後凸(Posterior Staphyloma),令眼球結構發生變化,嚴重的可以導致發生致盲性併發症,對視力造成影響。這種眼球拉長的變化會導致視網膜和脈絡膜的變薄和變性,從而導致與近視相關的一系列牽拉性黃斑病變(Myopic Traction Maculopathy),包括黃斑前膜、黃斑裂孔及黃斑劈裂,其中一種較新的黃斑病變就是黃斑劈裂(Maculoshisis)。
現代OCT技術幫助診斷黃斑劈裂
在以往,因為黃斑劈裂未能用肉眼看到,因此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個眼疾的存在,而現代影像技術日漸發展,醫生通過OCT可以清晰看到黃斑區域的各層結構是否出現異常,不僅可以準確診斷出病人是否存在黃斑劈裂,還能通過掃描來判斷黃斑劈裂的分期,以及確定是否存在黃斑區牽拉的情況等,幫助診斷此眼疾,同時還能幫助制定治療計劃。
通過對大量黃斑劈裂病人的OCT圖像進行分析,現時最新的醫學觀點認為,黃斑劈裂的發生與後部玻璃體的牽拉、黃斑前膜以及內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的牽拉、鞏膜後凸都是黃斑劈裂的病因。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ErlYZOZxAF5mgsXnimujcE7IQzms5PoTz_p19FADOcG0py975vXTJySrQnXwug1Rn4pk4kD4PmZPTTP4dVFBOZa54Qx6EVbKQKhAJYj3mw6G6ABH6rbty2R2bQT9fF4amHh2xxvfs30c/s320/2%25E5%259B%25BE1.jpg)
手術治療黃斑劈裂成效佳
單純性黃斑劈裂,如果並未影響視力,病人也未訴說有視物變形等癥狀,可暫時觀察,有部份病人可能會自行恢復。不過,若同時存在黃斑前膜或者其他牽拉因素,則黃斑劈裂自行恢復的機會率相對較低,而這類病人的視力多會逐漸下降,視物變形的癥狀亦可能逐漸加重。現時並沒有任何可有效治療黃斑劈裂的藥物,手術可謂唯一出路。因此,若黃斑劈裂的病人出現視力下降又或者視力異常癥狀明顯,則提示可能存在牽拉的因素,病人可以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現時治療黃斑劈裂的主流手術方式是微創玻璃體切割(圖二)同時剝除內界膜(或同時剝除黃斑前膜)手術,以解除引致黃斑劈裂的牽拉因素,使得分離的結構能回復。手術時根據病情需要,還可能會在眼內注入特別的氣體,用於頂壓發生劈裂的視網膜,使之回復正常位置。
以往的黃斑劈裂手術並不包括剝除內界膜,但隨著對黃斑劈裂發病的理解加深,有研究顯示剝除內置膜可減低復發的機會,手術效果也可能更佳,而且愈早接受手術,完全清除黃斑水腫及使黃斑點回復原貌的機會也愈高。但由於內界膜不但透明,而且還十分薄,手術難度高挑戰大,因為手術需在黃斑區域進行主要的操作,所以除了一般玻璃體切割手術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外,還有機會損傷黃斑組織,幸好現今有特別的染色素把內置膜染色(圖三),增加其能見度,大大提高了手術的安全系數。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g6Jk1zCn8WKC_vaHDoUjb16w3zmIRikNn3zCaUedkoECWz33PNeBu0u7vWym-pz8qoR6ZYEQzGRe1UjWfuOlacMjiiNv0y13YTA3o2uJYPj-f2pDz-v68ZZ5WOLdX16EyXV6GUjqNWN4/s1600/2%25E5%259B%25BE2.jpg)
微創玻璃體切割加上剝除內界膜手術多能獲得良好的成效,使得分離的黃斑結構恢復正常,視力亦有機會得到改善,病人手術後恢復良好。隨著手術技術和設備的不斷提升,黃斑劈裂手術現時亦有改良,新的手術方式:Fovea-sparing ILM peeling,在剝膜時避開黃斑中心,能減低手術後發生併發症的機會,不過長期的效果需要更多的臨床數據來支持。
結語
隨著現今科技及醫療技術的不斷改良與提昇,人們對眼疾的認識會不斷擴增,而微創黃斑手術已成為常規手術,手術成效相對高,而風險相對降低。如果出現病癥影響視力時,病人可以積極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視網膜脫落治療
嚴重的視網膜脫落可嚴重損害視力,給病人造成極大痛苦,其手術難度亦十分高,在以往,由於技術水平和設備所限,這些病人的手術治療效果並不滿意。現時複雜性視網膜脫離的最終復位率(即指視網膜恢復正常的位置)已由過去的30%左右提高至約90%,而其中提高視網膜復位率的關鍵之一就是眼內填充物的適當使用,而硅油(Silicone Oil)因為能形成持續的頂壓作用而且短期無毒性,所以被作為主要的眼內填充選擇廣泛地應用於複雜視網膜脫落病例中,有助於提高這類病例的復位率。
眼科用硅油簡介
現時臨床上使用的硅油是聚二甲基矽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是一種無色透明的液體,化學性能穩定,短期沒有毒性,能在眼內安全使用,存在黏性,根據化學結構的不同而黏度不同,硅油的比重約0.96~0.98,比水輕,因此注入眼內之後會浮於玻璃體腔的上方。由於硅油存在一定的屈光能力,因此在有晶體眼注入硅油後,可以產生約+5.0D的遠視 。臨床上比較常用的硅油黏度為1 000~5 000。低黏度的硅油易於注入,但在眼內容易發生乳化(Emulsification),反之,高黏度硅油注入較難,但相對不易發生乳化。
硅油注入眼睛後,並不能被眼睛吸收,因此待視網膜情況穩定後,需要進行第二次手術將硅油取出,一般在手術之後2個月到8個月左右,亦有部分病人由於視網膜不穩定,待數年後或當硅油產生較嚴重的併發症時取出。
何時需要使用硅油
複雜視網膜脫落病例使用氣體填充失敗後,或視網膜存在牽拉因素(圖2)(例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的病例,都需要考慮使用硅油填充。另外,由於硅油對於手術後體位的要求並不象氣體那麽嚴格,年老體弱或兒童病人不能在術後配合采用俯臥位亦是硅油的適應征。也有部分低眼壓病人,在嘗試其他方法均無法提高眼壓之後,選擇眼內注入硅油來維持眼球結構的穩定。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RO0Ij1jSOWDu7-PRJZHRaBrgADm_3Cj8mcxe_e-_BJXdPlzKwUECXeAK6RQvpNXQZED1srObSdaoeS9O3modh5XxZBFR1vxMd5tfnkeLN55Sr5d7gsm2AMtXSlx_5F_Sbyy1wzldBRJw/s320/1%25E5%259B%25BE1.jpg)
硅油作為眼內填充物的主要優勢是它不會像氣體一樣被眼睛吸收,因此能保持對視網膜的長時間頂壓作用,幫助視網膜更好地復位。 但是,由於硅油不能被眼睛自行吸收,因此在視網膜恢復之後,需要進行第二次手術將硅油取出。而且硅油注入玻璃體腔內亦會產生一些併發症,如白內障,在硅油填充後,由於硅油與晶體後表面緊密接觸,如果未同時進行白內障手術,那麽晶體多數會較快出現混濁。如果硅油較長時間停留在眼內,則可能會發生乳化,由透明的液體變成乳狀(圖3)。另外,若手術中注入硅油過多或不足,則可能導致術後的眼壓過高或過低,而且硅油還可能出現移位,若移位到前房角處,還可能導致眼壓升高。
雖然硅油會產生併發症且需再次手術取出,但硅油的應用對於提高複雜性視網膜脫落病例的手術成功率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病例中,硅油可以長時間頂壓視網膜, 止血的效果比氣體要好,在手術後也可隨時補充激光治療。 對於部分高度近視黃斑裂孔病人, 硅油填充的頂壓作用要比氣體穩定而持續。另外,在部分複雜性視網膜脫落病例中,若手術中發現視網膜缺失較多,眼壓不易維持,可填充硅油保持眼球穩定。
使用的時機
由於存在發生併發症風險而且需要進行二次手術取出,亦有醫生認為硅油可能會對眼睛組織(例如視網膜)構成傷害,因此不少醫生對於使用硅油仍存在保留,很多時候在多次手術失敗之後才考慮使用硅油。但其實在需要時及早使用硅油是有助於提高手術效果的,尤其對長遠的手術預後的提升有幫助。而且就其安全性來說,目前還沒有研究表明硅油的使用會對眼睛組織帶來直接損傷。
若等待多次手術失敗之後再考慮使用硅油,此時由於視網膜多次經歷復位-再脫落的過程,視網膜的神經細胞狀態已經較差,眼睛視力亦損失較多,就算使用硅油最終視網膜復位,但手術效果也是大打折扣。因此,若手術前評估認為氣體填充效果欠佳的病人,可以考慮及早使用硅油填充,以期提高手術效果。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5OttV4lWooLnp5ze5-tXs-xFw_-9WIMK0vxbAMo-7Lta6cqj6TY6YjG1sN5YsvfCdJbniD-cRB1rR_amYDTv9VyZFzaI6fs-4LnVquHI_w0OehPD2b7nzKGrwOTY5_PSWXig-mO_u2EY/s320/1%25E5%259B%25BE2.jpg)
硅油新進展
硅油填充應用於眼科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現時使用的最普遍的還是常規的硅油。由於常規的硅油密度小於水,注入眼內後會呈懸浮狀態,術後初期為了維持良好的頂壓作用,仍需要保持俯臥位置一段時間。但對於發生在眼睛靠前部位視網膜裂孔,尤其是術後難以保持特殊體位的患者,硅油作用未能得到很好的發揮。
近年來,硅油作為眼內填充物亦經歷了一系列發展。 新一代的重硅油是硅油與一種密度大於水的液體的混合物,是透明均質的溶液,目前已經有重硅油產品投入臨床使用,而且初步研究表明效果良好。根據重硅油研究指南,重硅油在眼內填充的時間至少2個月。 不同的研究表明,目前臨床使用的重硅油在穩定性、耐受性,以及硅油乳化和術後炎症反應等方面,均類似於常規硅油。其併發症大多同常規硅油相似。對於合適的病例,重硅油是一種有效的工具,但也存在一定的併發症, 臨床效果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觀察。
結語
硅油應用於眼科已經是成熟的手術方法,對於複雜性的視網膜脫落病例來說,適時使用硅油有助於提高手術效果。目前硅油的新發展應用前景良好,亦為複雜病例帶來更多光明的希望。
眼科用硅油簡介
現時臨床上使用的硅油是聚二甲基矽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是一種無色透明的液體,化學性能穩定,短期沒有毒性,能在眼內安全使用,存在黏性,根據化學結構的不同而黏度不同,硅油的比重約0.96~0.98,比水輕,因此注入眼內之後會浮於玻璃體腔的上方。由於硅油存在一定的屈光能力,因此在有晶體眼注入硅油後,可以產生約+5.0D的遠視 。臨床上比較常用的硅油黏度為1 000~5 000。低黏度的硅油易於注入,但在眼內容易發生乳化(Emulsification),反之,高黏度硅油注入較難,但相對不易發生乳化。
硅油注入眼睛後,並不能被眼睛吸收,因此待視網膜情況穩定後,需要進行第二次手術將硅油取出,一般在手術之後2個月到8個月左右,亦有部分病人由於視網膜不穩定,待數年後或當硅油產生較嚴重的併發症時取出。
何時需要使用硅油
複雜視網膜脫落病例使用氣體填充失敗後,或視網膜存在牽拉因素(圖2)(例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的病例,都需要考慮使用硅油填充。另外,由於硅油對於手術後體位的要求並不象氣體那麽嚴格,年老體弱或兒童病人不能在術後配合采用俯臥位亦是硅油的適應征。也有部分低眼壓病人,在嘗試其他方法均無法提高眼壓之後,選擇眼內注入硅油來維持眼球結構的穩定。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RO0Ij1jSOWDu7-PRJZHRaBrgADm_3Cj8mcxe_e-_BJXdPlzKwUECXeAK6RQvpNXQZED1srObSdaoeS9O3modh5XxZBFR1vxMd5tfnkeLN55Sr5d7gsm2AMtXSlx_5F_Sbyy1wzldBRJw/s320/1%25E5%259B%25BE1.jpg)
硅油作為眼內填充物的主要優勢是它不會像氣體一樣被眼睛吸收,因此能保持對視網膜的長時間頂壓作用,幫助視網膜更好地復位。 但是,由於硅油不能被眼睛自行吸收,因此在視網膜恢復之後,需要進行第二次手術將硅油取出。而且硅油注入玻璃體腔內亦會產生一些併發症,如白內障,在硅油填充後,由於硅油與晶體後表面緊密接觸,如果未同時進行白內障手術,那麽晶體多數會較快出現混濁。如果硅油較長時間停留在眼內,則可能會發生乳化,由透明的液體變成乳狀(圖3)。另外,若手術中注入硅油過多或不足,則可能導致術後的眼壓過高或過低,而且硅油還可能出現移位,若移位到前房角處,還可能導致眼壓升高。
雖然硅油會產生併發症且需再次手術取出,但硅油的應用對於提高複雜性視網膜脫落病例的手術成功率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病例中,硅油可以長時間頂壓視網膜, 止血的效果比氣體要好,在手術後也可隨時補充激光治療。 對於部分高度近視黃斑裂孔病人, 硅油填充的頂壓作用要比氣體穩定而持續。另外,在部分複雜性視網膜脫落病例中,若手術中發現視網膜缺失較多,眼壓不易維持,可填充硅油保持眼球穩定。
使用的時機
由於存在發生併發症風險而且需要進行二次手術取出,亦有醫生認為硅油可能會對眼睛組織(例如視網膜)構成傷害,因此不少醫生對於使用硅油仍存在保留,很多時候在多次手術失敗之後才考慮使用硅油。但其實在需要時及早使用硅油是有助於提高手術效果的,尤其對長遠的手術預後的提升有幫助。而且就其安全性來說,目前還沒有研究表明硅油的使用會對眼睛組織帶來直接損傷。
若等待多次手術失敗之後再考慮使用硅油,此時由於視網膜多次經歷復位-再脫落的過程,視網膜的神經細胞狀態已經較差,眼睛視力亦損失較多,就算使用硅油最終視網膜復位,但手術效果也是大打折扣。因此,若手術前評估認為氣體填充效果欠佳的病人,可以考慮及早使用硅油填充,以期提高手術效果。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5OttV4lWooLnp5ze5-tXs-xFw_-9WIMK0vxbAMo-7Lta6cqj6TY6YjG1sN5YsvfCdJbniD-cRB1rR_amYDTv9VyZFzaI6fs-4LnVquHI_w0OehPD2b7nzKGrwOTY5_PSWXig-mO_u2EY/s320/1%25E5%259B%25BE2.jpg)
硅油新進展
硅油填充應用於眼科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現時使用的最普遍的還是常規的硅油。由於常規的硅油密度小於水,注入眼內後會呈懸浮狀態,術後初期為了維持良好的頂壓作用,仍需要保持俯臥位置一段時間。但對於發生在眼睛靠前部位視網膜裂孔,尤其是術後難以保持特殊體位的患者,硅油作用未能得到很好的發揮。
近年來,硅油作為眼內填充物亦經歷了一系列發展。 新一代的重硅油是硅油與一種密度大於水的液體的混合物,是透明均質的溶液,目前已經有重硅油產品投入臨床使用,而且初步研究表明效果良好。根據重硅油研究指南,重硅油在眼內填充的時間至少2個月。 不同的研究表明,目前臨床使用的重硅油在穩定性、耐受性,以及硅油乳化和術後炎症反應等方面,均類似於常規硅油。其併發症大多同常規硅油相似。對於合適的病例,重硅油是一種有效的工具,但也存在一定的併發症, 臨床效果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觀察。
結語
硅油應用於眼科已經是成熟的手術方法,對於複雜性的視網膜脫落病例來說,適時使用硅油有助於提高手術效果。目前硅油的新發展應用前景良好,亦為複雜病例帶來更多光明的希望。
2016年9月12日星期一
兒童近視的預防和治療
所謂近視,醫學上來說是因為眼軸(即眼球長度,Axial Length)過長,使得影像焦點落在視網膜之前,物象就會不清楚;換言之,若物象焦點在視網膜之後,就是遠視(Hyperopia)。一般來說,六百度以上為「深近視」,一千度以上則屬「病態性近視」,近視數愈深,患上併發症機會便愈高。近視早期是有分「真假」的,若判定為假近視,其實度數是可逆的,而且越早發現近視,患者就能越早接受治療,減低近視進展的風險。
近視,已經逐漸成為一個「全民眼疾」,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我們眼睛的健康。在香港小學生中有44%患有近視,其中2.1% 屬於深近視。近視兒童驗配合適的眼鏡十分重要,如果眼鏡度數不足(Undercorrection),會令視力不清,加快近視惡化;若度數過矯(Overcorrection)則會產生遠視,令眼睛容易覺得疲勞。
因此,我們應儘量避免近視的發生,而近百年來,如何防治近視亦成為了多年來眾多眼科學者和醫生研究的重點。現時越來越多數據顯示,近視並非不能防治,防治近視其實有不少方法,而且防治近視的方法亦隨著時代發展不斷進步,在本期文章裏面,筆者將為大家介紹防治近視的方法及一些相關的新進展。
防治近視的方法主要分藥物干預和光學矯正兩大方面,同時輔以改良用眼習慣,可以令近視防治效果更佳。
一、藥物干預
提到控制近視的藥物,阿托品可謂是經證實效用最強的治療。除了小部分人士會對阿托品有藥物敏感外,大部分人都能適應滴用阿托品來減慢近視加深。阿托品屬於非选择性毒蕈碱受体拮抗剂,藥物能夠抑制鞏膜纖維組織生長,防止或減慢眼球再延長,從而減慢近視加深。
目前使用較多的控制近視加深的阿托品是濃度為1%的眼藥水。而近年來,學者們想在有效控制近視進展的前提下,儘量減少阿托品的副作用,而開始探討更低濃度的阿托品眼藥水對控制近視的作用。先後有多種濃度(從0.5%-0.01%)的阿托品眼藥水被測試,亦有多種不同的數據被發表,指出低濃度藥物能有效控制近視進展,並且對調節能力影響較少。但亦有數據指出,部份患者在使用低濃度藥物時,近視仍有進展。而筆者認為,阿托品眼藥水的使用,還是應該根據接受治療者的具體情況而定,若患者對低濃度藥物反應良好,可以繼續,但若近視進展控制不佳,則應該考慮提高藥物濃度,以獲得滿意的效果。此外,為減少副作用,學者們對其他藥物例如Pirenzepine等進行研究,筆者曾參與其二期臨床臨床實驗,不過最終因為藥物臨床效力不足,而未能被美國FDA批准進入三期臨床實驗。
另一方面,針對阿托品藥物的研究並不局限於濃度方面。學者們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亞洲兒童比歐洲兒童的近視進展更快、更多,而同樣使用阿托品藥物控制近視,亞洲兒童相比起歐洲兒童效果更為明顯。由此衍生了一系列研究:人種不同與近視進展的關係,亞洲兒童的所處的環境和行為是否更容易發生近視的進展等等,一系列的大型臨床研究正在進行中,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研究來揭開近視進展的秘密,讓近視能被更好地控制。
二、光學矯正
光學矯正防治近視主要通過佩戴眼鏡來進行。
(一)、Ortho-K 隱形眼鏡(簡稱OK鏡)
OK鏡可以替代眼鏡,暫時矯正近視和散光。有研究指出,OK鏡治療除可矯正近視、散光外,還可幫助減慢近視加深。但同時,亦有研究顯示,使用OK鏡對減慢近視加深並無幫助。使用OK鏡是否能幫助減慢近視加深,至今尚未有定論,還需要更一步的臨床數據。不過由於在日間可以無需佩戴眼鏡,OK鏡在改善近視兒童的生活質素方面,是有正面作用的。另外,佩戴鏡片治療有機會引致多種眼部併發症的發生,因此在佩戴鏡片期間必須做足鏡片護理三部曲,並且定期覆診,出現任何不適症狀,要立刻找眼科醫生診治。
(二)、漸進多焦點眼鏡
漸進多焦點眼鏡(Progressive Addition Spectacle Lense,PALs)曾經被作為防止近視進展的一個熱門話題,大家都對之寄予厚望。然而,數個大型臨床對照研究發現漸進多焦點眼鏡在減低近視進展方面有顯著性,但是臨床效果方面卻微不足道(Clinically Irrelevant)。根據其設計原理,配戴漸進多焦點眼鏡後無論遠、中、近距離均無需過量調節即可獲得清晰的物像,減少睫狀肌疲勞,而因此可能有助於減緩青少年的近視進展。不過,現有臨床研究數據對漸進多焦點眼鏡減慢近視的進展的實際效果評價卻欠佳。
(三)、特別設計眼鏡:改善周邊視力
另外,有關近視進展的科學研究也有不少突破。以往認為,在視力發育及隨著發生的屈光度數變化過程中,中心視力起著最重要的作用。不過一項在2010年發表的大型動物研究數據指出,其實中心視力的作用并不如想像中重要,反而起更重要作用的是周邊視視力(Peripheral Vision),數據顯示周邊的視網膜在屈光度數發育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主導作用。根據這一研究,人們可以考慮對於控制近視進展的方法進行相應調整,將矯正重點放在周邊視力上,或有可能獲得更好的效果。
現時已經出現針對周邊視力做出矯正的特別設計眼鏡,用於減少周邊視力的聚焦不良,同時,亦有部份相關的短期臨床數據發佈,數據顯示12歲以下組別,父母亦同時患有近視的兒童,在接受特製眼鏡矯正之後,其近視進展較對照組別減少30%。不過,新的設計還需要更多、更長期的數據來支持。
三、改良用眼習慣
除了藥物干預和光學矯正外,我們可從後天環境因素著手,做好護眼八大原則,培養良好的用眼習慣,預防或減慢近視加深的速度:
(1)培養良好的讀書寫字習慣,眼睛應與書本保持最少40厘米。
(2)使用電腦時,電腦螢幕與眼睛距離最少應距離80厘米。
(3)近距離用眼持續10分鐘,應望遠景(6公呎或以外)1分鐘。
(4)多作戶外活動。
(5)三歲開始要定期驗眼。
(6)及早發現,防治更有效
(7)發育期間,患有近視便要配戴眼鏡,並且度數要配足。
(8)眼鏡應盡可能全日佩戴。
結語
近視愈早出現,演變成深近視和病態性近視的機會就愈大,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會也愈高。因此,有深近視家族歷史、幼兒時已出現近視,又或是9歲前已有高達300度近視的人士都屬深近視和病態性近視的高危一族,應儘快向醫生諮詢,以期儘量防治近視、控制近視的進展。
近視,已經逐漸成為一個「全民眼疾」,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我們眼睛的健康。在香港小學生中有44%患有近視,其中2.1% 屬於深近視。近視兒童驗配合適的眼鏡十分重要,如果眼鏡度數不足(Undercorrection),會令視力不清,加快近視惡化;若度數過矯(Overcorrection)則會產生遠視,令眼睛容易覺得疲勞。
因此,我們應儘量避免近視的發生,而近百年來,如何防治近視亦成為了多年來眾多眼科學者和醫生研究的重點。現時越來越多數據顯示,近視並非不能防治,防治近視其實有不少方法,而且防治近視的方法亦隨著時代發展不斷進步,在本期文章裏面,筆者將為大家介紹防治近視的方法及一些相關的新進展。
防治近視的方法主要分藥物干預和光學矯正兩大方面,同時輔以改良用眼習慣,可以令近視防治效果更佳。
一、藥物干預
提到控制近視的藥物,阿托品可謂是經證實效用最強的治療。除了小部分人士會對阿托品有藥物敏感外,大部分人都能適應滴用阿托品來減慢近視加深。阿托品屬於非选择性毒蕈碱受体拮抗剂,藥物能夠抑制鞏膜纖維組織生長,防止或減慢眼球再延長,從而減慢近視加深。
目前使用較多的控制近視加深的阿托品是濃度為1%的眼藥水。而近年來,學者們想在有效控制近視進展的前提下,儘量減少阿托品的副作用,而開始探討更低濃度的阿托品眼藥水對控制近視的作用。先後有多種濃度(從0.5%-0.01%)的阿托品眼藥水被測試,亦有多種不同的數據被發表,指出低濃度藥物能有效控制近視進展,並且對調節能力影響較少。但亦有數據指出,部份患者在使用低濃度藥物時,近視仍有進展。而筆者認為,阿托品眼藥水的使用,還是應該根據接受治療者的具體情況而定,若患者對低濃度藥物反應良好,可以繼續,但若近視進展控制不佳,則應該考慮提高藥物濃度,以獲得滿意的效果。此外,為減少副作用,學者們對其他藥物例如Pirenzepine等進行研究,筆者曾參與其二期臨床臨床實驗,不過最終因為藥物臨床效力不足,而未能被美國FDA批准進入三期臨床實驗。
另一方面,針對阿托品藥物的研究並不局限於濃度方面。學者們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亞洲兒童比歐洲兒童的近視進展更快、更多,而同樣使用阿托品藥物控制近視,亞洲兒童相比起歐洲兒童效果更為明顯。由此衍生了一系列研究:人種不同與近視進展的關係,亞洲兒童的所處的環境和行為是否更容易發生近視的進展等等,一系列的大型臨床研究正在進行中,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研究來揭開近視進展的秘密,讓近視能被更好地控制。
二、光學矯正
光學矯正防治近視主要通過佩戴眼鏡來進行。
(一)、Ortho-K 隱形眼鏡(簡稱OK鏡)
OK鏡可以替代眼鏡,暫時矯正近視和散光。有研究指出,OK鏡治療除可矯正近視、散光外,還可幫助減慢近視加深。但同時,亦有研究顯示,使用OK鏡對減慢近視加深並無幫助。使用OK鏡是否能幫助減慢近視加深,至今尚未有定論,還需要更一步的臨床數據。不過由於在日間可以無需佩戴眼鏡,OK鏡在改善近視兒童的生活質素方面,是有正面作用的。另外,佩戴鏡片治療有機會引致多種眼部併發症的發生,因此在佩戴鏡片期間必須做足鏡片護理三部曲,並且定期覆診,出現任何不適症狀,要立刻找眼科醫生診治。
(二)、漸進多焦點眼鏡
漸進多焦點眼鏡(Progressive Addition Spectacle Lense,PALs)曾經被作為防止近視進展的一個熱門話題,大家都對之寄予厚望。然而,數個大型臨床對照研究發現漸進多焦點眼鏡在減低近視進展方面有顯著性,但是臨床效果方面卻微不足道(Clinically Irrelevant)。根據其設計原理,配戴漸進多焦點眼鏡後無論遠、中、近距離均無需過量調節即可獲得清晰的物像,減少睫狀肌疲勞,而因此可能有助於減緩青少年的近視進展。不過,現有臨床研究數據對漸進多焦點眼鏡減慢近視的進展的實際效果評價卻欠佳。
(三)、特別設計眼鏡:改善周邊視力
另外,有關近視進展的科學研究也有不少突破。以往認為,在視力發育及隨著發生的屈光度數變化過程中,中心視力起著最重要的作用。不過一項在2010年發表的大型動物研究數據指出,其實中心視力的作用并不如想像中重要,反而起更重要作用的是周邊視視力(Peripheral Vision),數據顯示周邊的視網膜在屈光度數發育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主導作用。根據這一研究,人們可以考慮對於控制近視進展的方法進行相應調整,將矯正重點放在周邊視力上,或有可能獲得更好的效果。
現時已經出現針對周邊視力做出矯正的特別設計眼鏡,用於減少周邊視力的聚焦不良,同時,亦有部份相關的短期臨床數據發佈,數據顯示12歲以下組別,父母亦同時患有近視的兒童,在接受特製眼鏡矯正之後,其近視進展較對照組別減少30%。不過,新的設計還需要更多、更長期的數據來支持。
三、改良用眼習慣
除了藥物干預和光學矯正外,我們可從後天環境因素著手,做好護眼八大原則,培養良好的用眼習慣,預防或減慢近視加深的速度:
(1)培養良好的讀書寫字習慣,眼睛應與書本保持最少40厘米。
(2)使用電腦時,電腦螢幕與眼睛距離最少應距離80厘米。
(3)近距離用眼持續10分鐘,應望遠景(6公呎或以外)1分鐘。
(4)多作戶外活動。
(5)三歲開始要定期驗眼。
(6)及早發現,防治更有效
(7)發育期間,患有近視便要配戴眼鏡,並且度數要配足。
(8)眼鏡應盡可能全日佩戴。
結語
近視愈早出現,演變成深近視和病態性近視的機會就愈大,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會也愈高。因此,有深近視家族歷史、幼兒時已出現近視,又或是9歲前已有高達300度近視的人士都屬深近視和病態性近視的高危一族,應儘快向醫生諮詢,以期儘量防治近視、控制近視的進展。
Visual Snow:雪花綜合征
Visual Snow多於後天發生,暫時未發現與遺傳因素有關聯。發病時可以沒有任何誘發因素而突然出現,主要的表現是看東西時景物像被蒙上一層雪花,有時像被靜電干擾的電視機圖像一樣,病人所見到的雪花可以是黑白或彩色的,除雪花干擾外,還有一些與之關聯的病征,例如有些病人會覺得眼前殘影(After Image)延續的時間特別長。此外,病人一般不會覺得有眼紅或疼痛等眼睛異常,有部份病人可能會同時患有偏頭痛。另外,患有Visual Snow的病人無論是睜開眼睛還是閉上眼睛,在暗處還是光亮的地方,雪花的干擾都會存在。另外,Visual Snow症狀很少會發生惡化,即病人視覺異常的程度會一直保持與發病時差不多,但這症狀一旦發生,亦多數不會自行消失。
Visual Snow主要分為兩類,分別是脉衝性Visual Snow (Pulse Type Visual Snow)(圖1)和廣泛性Visual Snow (Broadband Visual Snow)(圖2)。其中脉衝性的Visual Snow有黑色的脉衝雪花及白色的脉衝雪花,黑色的雪花與背景顏色比較要顯得深色而白色雪花則較之背景淺色,它們都是在視野中呈分散狀分佈,就如同下微微雨時汽車擋風玻璃上的雨滴一樣,雪花點很多時候會在視野中閃爍,或者是呈線狀在視野內遊走。廣泛性的Visual Snow就像是電視屏幕受靜電干擾產生的雪花圖像,低振幅的干擾雪花一直遮蔽病人的視野,令病人無法看清物件細節,只能看到大概形狀,而如果程度嚴重時,甚至可能連形狀亦無法分辨。
Visual Snow 的成因
臨床上暫時還都無法找到這一症狀確定的病因,有學者觀察到這一症状與偏頭痛有關,亦有臨床觀察表明症狀與精神異常有一定的關聯。而根據目前對Visual Snow的最新科學研究數據指出,這一症狀可能與視覺路徑的神經細胞發生異常有關,而且這類異常應該是小部份細胞的功能異常,因此,通過臨床檢查無法發現明確的結構異常,亦無法定位病變位置。
眼睛的光信號經由眼睛的視神經傳遞到大腦組織,經腦神經細胞處理之後發出神經衝動,“告知”人們眼睛傳來的信息,正场☆態下,人們就是這樣看到物件的。其中外側膝狀體(Lateral Geniculate Nuclei)是負責處理光信號的大腦神經組織,外側膝狀體中的神經細胞分工明確,其中一種大細胞部份負責光度的感知,還有一種小細胞負責色度的感知,這些細胞還通過向大腦發出信息來對眼睛進行調節,幫助感知立體視覺。通過對病例的研究,學者們認為引起Visual Snow的病因與這些細胞發生的異常(可能是細胞內化學物質或液壓失衡)有關係。由於細胞出現異常改變,因此它們發出異常的信號或者令正常的信號受到干擾,因此使得大腦最終告訴人們錯誤的視覺信息,引致異常的視覺現象。不過,這一推論目前尚有待印證。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s1TSP0biabXX9rxuOVLoxfaJ0O9R9QJL4JsJF5PQ3JVCoTE8m69xKDFEismto7LLOtlWkb1gZrWr8FeABTol9RVvs4CTiDE94HjSJ8s5dLpXTrngIvxE0B_SVm-tYt7WWrIdt0BjH5C0/s320/1%25E5%259B%25BE1.jpg)
Visual Snow的檢查和治療
臨床上,若病人訴說看東西時一直見到雪花,眼科醫生會對病人的眼睛組織及結構,包括角膜、晶體、玻璃體和視網膜等,進行詳細的檢查,以排除飛蚊症、色素膜炎或玻璃體出血等眼疾。若病人眼睛結構未發現異常,則可能會建議病人進行腦部掃描,以排除腦部組織的結構性病變。同時,病人亦可以考慮接受精神科評估,確定是否由於精神問題導致出現這種症狀。另外,由Visual Snow協會發佈的相關調查問卷,可以幫助病人詳細記錄自己的症狀及嚴重程度,以便日後就診時供醫生作參考。
迄今為止,對Visual Snow的病因進行的研究大多認為引起症狀的原因是視覺神經中樞的高級神經元細胞發生化學物質或液壓不平衡,這種異常可能只是出現在某一神經元群體中,而這種神經元群體可能只有寥寥幾十個細胞。目前的影像檢查,包括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和 CAT (Computer Aided Tomography)等,都還無法定位出異常發生的部位。
至於治療方面,現時還沒有針對Visual Snow的治療,同時存在偏頭痛的病人接受相對應的偏頭痛治療,又或者接受精神科醫生評估和治療,是目前可以考慮的方法。寄望未來科技發展,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可以研究出幫助定位腦神經細胞異常的檢查方法,同時研發出具有高度靶向性的藥物,來幫助治療Visual Snow狀的病人。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v4Ifd84GjIpwUVRPonlB-oZvU5iYpO6wx3SRYQWGa2t_NPyG4w8L2Db66vm5dYEi0Mstu_AlpJyd2EhzQL_xX0Y_NpZtl3rS9poj-82HUTeA6YXTSr-dOfyFXAJXfvGkXU1iaKjxxwDo/s320/1%25E5%259B%25BE2.jpg)
結語
Visual Snow屬於較新出現的病種,症狀可以對視覺產生明顯干擾,但由於具體病因及病變的位置尚未完全明確,目前還沒有針對性的檢查和治療。若發生症狀,應由眼科醫生和神經科醫生檢查排除眼睛或神經系統的組織結構問題。同時存在偏頭痛的病人接受相應治療,或接受精神治療,是目前可以考慮的方法。
Visual Snow主要分為兩類,分別是脉衝性Visual Snow (Pulse Type Visual Snow)(圖1)和廣泛性Visual Snow (Broadband Visual Snow)(圖2)。其中脉衝性的Visual Snow有黑色的脉衝雪花及白色的脉衝雪花,黑色的雪花與背景顏色比較要顯得深色而白色雪花則較之背景淺色,它們都是在視野中呈分散狀分佈,就如同下微微雨時汽車擋風玻璃上的雨滴一樣,雪花點很多時候會在視野中閃爍,或者是呈線狀在視野內遊走。廣泛性的Visual Snow就像是電視屏幕受靜電干擾產生的雪花圖像,低振幅的干擾雪花一直遮蔽病人的視野,令病人無法看清物件細節,只能看到大概形狀,而如果程度嚴重時,甚至可能連形狀亦無法分辨。
Visual Snow 的成因
臨床上暫時還都無法找到這一症狀確定的病因,有學者觀察到這一症状與偏頭痛有關,亦有臨床觀察表明症狀與精神異常有一定的關聯。而根據目前對Visual Snow的最新科學研究數據指出,這一症狀可能與視覺路徑的神經細胞發生異常有關,而且這類異常應該是小部份細胞的功能異常,因此,通過臨床檢查無法發現明確的結構異常,亦無法定位病變位置。
眼睛的光信號經由眼睛的視神經傳遞到大腦組織,經腦神經細胞處理之後發出神經衝動,“告知”人們眼睛傳來的信息,正场☆態下,人們就是這樣看到物件的。其中外側膝狀體(Lateral Geniculate Nuclei)是負責處理光信號的大腦神經組織,外側膝狀體中的神經細胞分工明確,其中一種大細胞部份負責光度的感知,還有一種小細胞負責色度的感知,這些細胞還通過向大腦發出信息來對眼睛進行調節,幫助感知立體視覺。通過對病例的研究,學者們認為引起Visual Snow的病因與這些細胞發生的異常(可能是細胞內化學物質或液壓失衡)有關係。由於細胞出現異常改變,因此它們發出異常的信號或者令正常的信號受到干擾,因此使得大腦最終告訴人們錯誤的視覺信息,引致異常的視覺現象。不過,這一推論目前尚有待印證。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s1TSP0biabXX9rxuOVLoxfaJ0O9R9QJL4JsJF5PQ3JVCoTE8m69xKDFEismto7LLOtlWkb1gZrWr8FeABTol9RVvs4CTiDE94HjSJ8s5dLpXTrngIvxE0B_SVm-tYt7WWrIdt0BjH5C0/s320/1%25E5%259B%25BE1.jpg)
Visual Snow的檢查和治療
臨床上,若病人訴說看東西時一直見到雪花,眼科醫生會對病人的眼睛組織及結構,包括角膜、晶體、玻璃體和視網膜等,進行詳細的檢查,以排除飛蚊症、色素膜炎或玻璃體出血等眼疾。若病人眼睛結構未發現異常,則可能會建議病人進行腦部掃描,以排除腦部組織的結構性病變。同時,病人亦可以考慮接受精神科評估,確定是否由於精神問題導致出現這種症狀。另外,由Visual Snow協會發佈的相關調查問卷,可以幫助病人詳細記錄自己的症狀及嚴重程度,以便日後就診時供醫生作參考。
迄今為止,對Visual Snow的病因進行的研究大多認為引起症狀的原因是視覺神經中樞的高級神經元細胞發生化學物質或液壓不平衡,這種異常可能只是出現在某一神經元群體中,而這種神經元群體可能只有寥寥幾十個細胞。目前的影像檢查,包括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和 CAT (Computer Aided Tomography)等,都還無法定位出異常發生的部位。
至於治療方面,現時還沒有針對Visual Snow的治療,同時存在偏頭痛的病人接受相對應的偏頭痛治療,又或者接受精神科醫生評估和治療,是目前可以考慮的方法。寄望未來科技發展,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可以研究出幫助定位腦神經細胞異常的檢查方法,同時研發出具有高度靶向性的藥物,來幫助治療Visual Snow狀的病人。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v4Ifd84GjIpwUVRPonlB-oZvU5iYpO6wx3SRYQWGa2t_NPyG4w8L2Db66vm5dYEi0Mstu_AlpJyd2EhzQL_xX0Y_NpZtl3rS9poj-82HUTeA6YXTSr-dOfyFXAJXfvGkXU1iaKjxxwDo/s320/1%25E5%259B%25BE2.jpg)
結語
Visual Snow屬於較新出現的病種,症狀可以對視覺產生明顯干擾,但由於具體病因及病變的位置尚未完全明確,目前還沒有針對性的檢查和治療。若發生症狀,應由眼科醫生和神經科醫生檢查排除眼睛或神經系統的組織結構問題。同時存在偏頭痛的病人接受相應治療,或接受精神治療,是目前可以考慮的方法。
2016年9月11日星期日
現代電子應用程式幫視障人士提高生活
眼睛是我們從外面世界獲取信息的重要媒介,但是由於視力的損傷,盲人和低視力人士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不少對視力正常人士來說輕而易舉的事情,對盲人和低視力人士來說卻十分困難。不過,得益于現代科技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不僅明眼人的生活越來越便捷,而且無障礙領域的發展亦十分迅速,很多視障生活輔助用具以及結合智能手機的應用程式被推出,並且應用於實際。
而最近有關為視障人士而設計的應用程式和輔助工具的新聞令人鼓舞,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這說明社會十分關心有特別需要人士,現時視障人士通過應用程式改善生活便利程度和生活質量,使得他們克服其視力缺陷所帶來的部分信息缺失,做自己想做的事,更好地享受生活。本期內容裏面,筆者將給大家介紹一些專為視障人士設計的應用程式。
交通輔助應用程式
公共交通工具乘搭:早期的應用程式功能就如一個彩色的電子助視器,通過攝像頭拍攝圖像並對圖像進行簡單的分析,可以幫助辨別進站的巴士。而最新的應用程式(StopInfo)透過結合智能手機和GPS定位系統,可以準確為視障人士定位出巴士站的位置,所等候的巴士現時的行駛位置,并能夠在巴士即將進站時提前通知,應用程式會用聲音讀出所需信息并提醒視障人士提前到上車位置等候。
地圖搜索:由於難以分辨方向,難以確定身邊是否存在障礙物,不少視障人士即使有事需要都害怕獨自出門,更加少會獨自出門散步、閒逛。但其實,他們對外面世界的好奇一點也不會比視力正常人士少,現時有應用程序可以起到導航作用,只需語音輸入目的地,程式就可以告訴使用者如何由現時位置走到目的地,每經過一條路或者街區都會通過振動來提醒使用者,同時亦會告知使用者身處位置附近的巴士站等重要信息,幫助改進視障人士的獨立生活能力。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zKlH-f9ftHVfPV-erIELHejSzB7ltdtWAcCg92haSghgNdu0bnKBYwAAFrfNnpsmrXkYhenNRK72N5IuRxpGIjLKwbnbsjtT4szFQXtE0UuCdi0ODg6636Y8K9Br9cwGafzuZ3E_a39o/s320/2%25E5%259B%25BE1.gif)
生活輔助應用程式
紙幣幣值分辨:我們可以通過觸摸分辨硬幣的大小和花紋來分辨不同硬幣的幣值,但是卻無法用同樣的方法來分辨紙幣的幣值。在一些無法用信用卡支付的地方,視障人士可能需要他人幫忙來分辨紙幣面值來進行付款。不過,現時有應用程式針對這一問題來幫助視障人士,通過手機的攝像頭拍攝紙幣,程式會對紙幣進行分析,用聲音讀出紙幣的種類及面值,方便了視障人士,讓他們能更獨立。
顏色分辨:今天穿的衣服是什麽顏色?我的領帶和襯衣搭配嗎?我用的唇膏是什麽顏色?這是什麽顏色的蘋果?以上這些問題在以往對視障人士來說都很難回答,不過通過現時的應用程式,可以讓視障人士重新“看到”顏色,程式分析圖像之後告訴使用者所分析物體的顏色(圖1),隨著程式的不斷更新,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顏色可以被分辨出來。
文件、電子郵件閱讀:在以往,失明意味著無法再閱讀,不管是硬體印刷的書籍報紙還是電子郵件等電子文字,都不再能看見。早期也有一些文字閱讀輔助設備(圖2),但是因為不易攜帶、功能不足以及價格昂貴而較難普及。不過,最近一位倫敦程序員開發了一個應用程式,通過文字掃描,智能手機可以為使用者朗讀出印刷體的文字、菜單、商品標籤、合同,甚至電子郵件等。程式可以完全依靠語音控制,並且可以將大量的信息反饋給使用者,這將會有助於提高視障人士的獨立生活能力,另外,如果使用者進行網頁瀏覽,程式也可以將使用者觸摸的區域朗讀出來,這亦為視障人士開拓了一個新的體驗:互聯網使用。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K_dDXICuGW8KY_VY-0Uw_sE3_jIKg7IUDDqeJjNGIKHgvPd9PEVUERYNnaM0TYIykEVErf3uFrF4bwYYwDBTsv_RhxzO2Zuvb7Uasz0rplTUkzF2aaeNqEZDm5Th5aSkLOzqNQTDkkW8/s320/2%25E5%259B%25BE2.jpg)
失去光明的確令人沮喪,不過如能正確地面對這一挫折,重新出發,便是勇氣可嘉,只要堅持心中的信念,便可以風雨過後見彩虹。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視障應用程式的設計者本身就是失明視障人士,他們並沒有對現實屈服,而是利用自己對失明的獨特體會,勇往直前,為方便視障者而努力并取得成功,他們本身就是成功的例子。加上現代科技發達,相信不久之後,視障人士能藉助科技生活的更加獨立,很多現在的“障礙”將不再會是障礙。
而最近有關為視障人士而設計的應用程式和輔助工具的新聞令人鼓舞,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這說明社會十分關心有特別需要人士,現時視障人士通過應用程式改善生活便利程度和生活質量,使得他們克服其視力缺陷所帶來的部分信息缺失,做自己想做的事,更好地享受生活。本期內容裏面,筆者將給大家介紹一些專為視障人士設計的應用程式。
交通輔助應用程式
公共交通工具乘搭:早期的應用程式功能就如一個彩色的電子助視器,通過攝像頭拍攝圖像並對圖像進行簡單的分析,可以幫助辨別進站的巴士。而最新的應用程式(StopInfo)透過結合智能手機和GPS定位系統,可以準確為視障人士定位出巴士站的位置,所等候的巴士現時的行駛位置,并能夠在巴士即將進站時提前通知,應用程式會用聲音讀出所需信息并提醒視障人士提前到上車位置等候。
地圖搜索:由於難以分辨方向,難以確定身邊是否存在障礙物,不少視障人士即使有事需要都害怕獨自出門,更加少會獨自出門散步、閒逛。但其實,他們對外面世界的好奇一點也不會比視力正常人士少,現時有應用程序可以起到導航作用,只需語音輸入目的地,程式就可以告訴使用者如何由現時位置走到目的地,每經過一條路或者街區都會通過振動來提醒使用者,同時亦會告知使用者身處位置附近的巴士站等重要信息,幫助改進視障人士的獨立生活能力。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zKlH-f9ftHVfPV-erIELHejSzB7ltdtWAcCg92haSghgNdu0bnKBYwAAFrfNnpsmrXkYhenNRK72N5IuRxpGIjLKwbnbsjtT4szFQXtE0UuCdi0ODg6636Y8K9Br9cwGafzuZ3E_a39o/s320/2%25E5%259B%25BE1.gif)
生活輔助應用程式
紙幣幣值分辨:我們可以通過觸摸分辨硬幣的大小和花紋來分辨不同硬幣的幣值,但是卻無法用同樣的方法來分辨紙幣的幣值。在一些無法用信用卡支付的地方,視障人士可能需要他人幫忙來分辨紙幣面值來進行付款。不過,現時有應用程式針對這一問題來幫助視障人士,通過手機的攝像頭拍攝紙幣,程式會對紙幣進行分析,用聲音讀出紙幣的種類及面值,方便了視障人士,讓他們能更獨立。
顏色分辨:今天穿的衣服是什麽顏色?我的領帶和襯衣搭配嗎?我用的唇膏是什麽顏色?這是什麽顏色的蘋果?以上這些問題在以往對視障人士來說都很難回答,不過通過現時的應用程式,可以讓視障人士重新“看到”顏色,程式分析圖像之後告訴使用者所分析物體的顏色(圖1),隨著程式的不斷更新,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顏色可以被分辨出來。
文件、電子郵件閱讀:在以往,失明意味著無法再閱讀,不管是硬體印刷的書籍報紙還是電子郵件等電子文字,都不再能看見。早期也有一些文字閱讀輔助設備(圖2),但是因為不易攜帶、功能不足以及價格昂貴而較難普及。不過,最近一位倫敦程序員開發了一個應用程式,通過文字掃描,智能手機可以為使用者朗讀出印刷體的文字、菜單、商品標籤、合同,甚至電子郵件等。程式可以完全依靠語音控制,並且可以將大量的信息反饋給使用者,這將會有助於提高視障人士的獨立生活能力,另外,如果使用者進行網頁瀏覽,程式也可以將使用者觸摸的區域朗讀出來,這亦為視障人士開拓了一個新的體驗:互聯網使用。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K_dDXICuGW8KY_VY-0Uw_sE3_jIKg7IUDDqeJjNGIKHgvPd9PEVUERYNnaM0TYIykEVErf3uFrF4bwYYwDBTsv_RhxzO2Zuvb7Uasz0rplTUkzF2aaeNqEZDm5Th5aSkLOzqNQTDkkW8/s320/2%25E5%259B%25BE2.jpg)
失去光明的確令人沮喪,不過如能正確地面對這一挫折,重新出發,便是勇氣可嘉,只要堅持心中的信念,便可以風雨過後見彩虹。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視障應用程式的設計者本身就是失明視障人士,他們並沒有對現實屈服,而是利用自己對失明的獨特體會,勇往直前,為方便視障者而努力并取得成功,他們本身就是成功的例子。加上現代科技發達,相信不久之後,視障人士能藉助科技生活的更加獨立,很多現在的“障礙”將不再會是障礙。
視網膜手術要揀選合適方法
視網膜是眼內感受外界光信息的重要組織,視網膜的神經上皮層是眼睛的感光層,在神經上皮層外為色素上皮層,兩層之間存在着潛在的間隙。視網膜脫落(Retinal Detachment)即是視網膜神經上皮層與色素上皮層的分離。如不及時復原,將有機會損傷視網膜神經細胞,可能對視力造成永久影響,因此需要進行視網膜手術治療。
視網膜手術治療方法
治療視網膜脫落手術的方法分別有:空氣填充術(Pneumatic Retinopexy),鞏膜扣壓術(Scleral Buckling),玻璃體切除術(Pars Plana Vitrectomy)以及結合多種方法的聯合手術。
其中,空氣填充術操作比較簡單,方法是將特別的氣泡注入玻璃體內,氣泡可以將脫落的視網膜頂回正常位置,然後再輔以冷凍或激光治療,多適合簡單的視網膜脫落,並且視網膜的撕裂位於眼睛上半部份。
鞏膜扣壓術是利用特殊的矽膠或海綿墊對視網膜脫落位置的鞏膜產生壓力,使得鞏膜向內凸起,頂住脫落的視網膜,使之復位及封閉撕裂處,讓脫落的視網膜組織與下方的色素上皮層再黏合。這種方法適合中等程度的視網膜脫落及撕裂的位置在視網膜的前段,同時玻璃體比較健康的人士。
而玻璃體切除術是通過特別的手術儀器在切除玻璃體的同時清除引起視網膜脫落的因素(例如增殖纖維膜的牽拉等)後配合眼內填充物(例如氣體或者硅油)將視網膜復位。手術適用於複雜的視網膜脫落,撕裂位置在眼睛後方,玻璃體不健康,有纖維膜牽拉的病人。鞏膜扣壓術技術要求較高,而玻璃體切除術直接進在眼內進行,效果直接準確,成為現今不少醫生的選擇,但若揀選方法不正確,手術成功的機會也相對下降。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9pOIvjrUV9kwrBpvJ61se4cP__Z3rqE90qJYd2qdq0LdX2PenmpOD1XKYx9xZkXh2cj1XonidSrOqgftCLMsc8GN9wZacsjfNphjzE-oM5TSp2jGBXz9w9FQ40JzQ91yOcxdPsBn2p0A/s320/1%25E5%259B%25BE1.PNG)
手術失敗事出有因
視網膜手術以往被認為是眼科手術中較為複雜的大手術,時至今日,此類手術已經成為常規的手術,但仍然無百分百的成功率,引致手術失敗的因素包括疾病本身的複雜程度,手術方式及時機的選擇。
空氣填充術失敗的原因包括視網膜裂孔太大,位置偏下,同時有研究顯示,無晶體眼及人工晶體眼的病人進行空氣填充術的成功率相對是較低的。
鞏膜扣壓術未能成功的原因包括漏掉做網膜裂孔,墊壓的位置未到位,墊壓的高度不合適,冷凍過度引起常會由於細胞增殖而形成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以及引流視網膜下方液體時引致出血等。
玻璃體切除失敗主要因為未能徹底切除玻璃體或剝除纖維膜,或者揀選不正確的填充物(眼睛下方的裂孔應用硅油為主,而上方的裂孔則應以氣體填充為主),以及手術中引致新的視網膜撕裂、出血或者裂孔。
如果視網膜脫落時間過長,無法得到足夠的血液供應,感光神經細胞將可能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傷,對視力影響嚴重。即使進行手術將視網膜復位,但病人手術後視力恢復的時間會較長,甚至有機會無法恢復。
手術方式得宜成功率可提升
現今,眼科領域正不斷湧現革命性的突破,以往難度很高的複雜視網膜脫落手術,隨著技術及手術儀器的不斷發展,如今成功率也在日漸提高。複雜的視網膜脫落手術多需要進行玻璃體切除術聯合特別氣體或硅油、重硅油的注入,同時有機會需要聯合其他手術方式例如鞏膜扣壓術等來提升手術成功的機會(圖1)。現今最新的手術照明系統可以增加照明的亮度,而全新的手術光學系統和玻璃體切除儀器都將擴闊手術可視範圍和提高切除的速度從而減少切割能量對視網膜可能的損傷,這些最新的手術設備和儀器都有助於手術的順利進行,幫助徹底清除病變和減低手術併發症發生的風險。複雜的視網膜手術雖然難度高,但如果病人還有一定的感光能力,眼睛結構不是太壞(例如沒有眼球萎縮),那麼無論之前即使曾經手術失敗,也有成功的機會(圖2a、b)。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Hf3q6MfKBeomtAraS-sS57mhp0vMfGzibqrqZrueATg-Q_3DTmbCwOsqsjT_Qg8yuP6mivR3IJmcfEERN_ccTW4_bvTgvLv6VlE7gmut5UGl8cBktROoyVPsXVAoNxEmEEZPsNfgAFOA/s320/1%25E5%259B%25BE2.PNG)
結語
複雜性視網膜脫落對視力影響嚴重,需要手術處理。手術雖然難度高,但配合現代的先進儀器及技術,再加上揀選合適的方法,即使是失敗的個案在再跟進手術後成功率已大大提升。
視網膜手術治療方法
治療視網膜脫落手術的方法分別有:空氣填充術(Pneumatic Retinopexy),鞏膜扣壓術(Scleral Buckling),玻璃體切除術(Pars Plana Vitrectomy)以及結合多種方法的聯合手術。
其中,空氣填充術操作比較簡單,方法是將特別的氣泡注入玻璃體內,氣泡可以將脫落的視網膜頂回正常位置,然後再輔以冷凍或激光治療,多適合簡單的視網膜脫落,並且視網膜的撕裂位於眼睛上半部份。
鞏膜扣壓術是利用特殊的矽膠或海綿墊對視網膜脫落位置的鞏膜產生壓力,使得鞏膜向內凸起,頂住脫落的視網膜,使之復位及封閉撕裂處,讓脫落的視網膜組織與下方的色素上皮層再黏合。這種方法適合中等程度的視網膜脫落及撕裂的位置在視網膜的前段,同時玻璃體比較健康的人士。
而玻璃體切除術是通過特別的手術儀器在切除玻璃體的同時清除引起視網膜脫落的因素(例如增殖纖維膜的牽拉等)後配合眼內填充物(例如氣體或者硅油)將視網膜復位。手術適用於複雜的視網膜脫落,撕裂位置在眼睛後方,玻璃體不健康,有纖維膜牽拉的病人。鞏膜扣壓術技術要求較高,而玻璃體切除術直接進在眼內進行,效果直接準確,成為現今不少醫生的選擇,但若揀選方法不正確,手術成功的機會也相對下降。
手術失敗事出有因
視網膜手術以往被認為是眼科手術中較為複雜的大手術,時至今日,此類手術已經成為常規的手術,但仍然無百分百的成功率,引致手術失敗的因素包括疾病本身的複雜程度,手術方式及時機的選擇。
空氣填充術失敗的原因包括視網膜裂孔太大,位置偏下,同時有研究顯示,無晶體眼及人工晶體眼的病人進行空氣填充術的成功率相對是較低的。
鞏膜扣壓術未能成功的原因包括漏掉做網膜裂孔,墊壓的位置未到位,墊壓的高度不合適,冷凍過度引起常會由於細胞增殖而形成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以及引流視網膜下方液體時引致出血等。
玻璃體切除失敗主要因為未能徹底切除玻璃體或剝除纖維膜,或者揀選不正確的填充物(眼睛下方的裂孔應用硅油為主,而上方的裂孔則應以氣體填充為主),以及手術中引致新的視網膜撕裂、出血或者裂孔。
如果視網膜脫落時間過長,無法得到足夠的血液供應,感光神經細胞將可能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傷,對視力影響嚴重。即使進行手術將視網膜復位,但病人手術後視力恢復的時間會較長,甚至有機會無法恢復。
手術方式得宜成功率可提升
現今,眼科領域正不斷湧現革命性的突破,以往難度很高的複雜視網膜脫落手術,隨著技術及手術儀器的不斷發展,如今成功率也在日漸提高。複雜的視網膜脫落手術多需要進行玻璃體切除術聯合特別氣體或硅油、重硅油的注入,同時有機會需要聯合其他手術方式例如鞏膜扣壓術等來提升手術成功的機會(圖1)。現今最新的手術照明系統可以增加照明的亮度,而全新的手術光學系統和玻璃體切除儀器都將擴闊手術可視範圍和提高切除的速度從而減少切割能量對視網膜可能的損傷,這些最新的手術設備和儀器都有助於手術的順利進行,幫助徹底清除病變和減低手術併發症發生的風險。複雜的視網膜手術雖然難度高,但如果病人還有一定的感光能力,眼睛結構不是太壞(例如沒有眼球萎縮),那麼無論之前即使曾經手術失敗,也有成功的機會(圖2a、b)。
結語
複雜性視網膜脫落對視力影響嚴重,需要手術處理。手術雖然難度高,但配合現代的先進儀器及技術,再加上揀選合適的方法,即使是失敗的個案在再跟進手術後成功率已大大提升。
2016年9月8日星期四
視網膜靜脈阻塞及早治療是關鍵
視網膜是一層構造精密的神經組織,本身可以再細分為十層,每一層都由不同的神經細胞構成,負責不同的功能,這些視網膜的神經纖維最終匯聚成視神經,起到傳遞視覺信號的作用。視網膜的其中一個重要血液供應系統是視網膜動靜脈系統,視網膜中央動脈從視神經中央進入眼內,發出分支,遍佈整個視網膜,為視網膜的前半部份細胞提供養分,而動脈血液經毛細血管微循環後慢慢匯成分支視網膜靜脈,最後成為視網膜中央靜脈,同樣經視神經中央進入身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圖1)。
視神經是腦幹組織發出的第二對腦神經,其神經細胞有著與腦神經類似的性質:不可再生。如同身體其他器官組織一樣,正常的血液供應是維持視網膜細胞正常功能的重要前提條件,血液流經視網膜,可以給視網膜帶來養分,同時帶走代謝廢物,因此,若發生靜脈血管淤塞病變,失去養分供應,代謝廢物不能及時排走,發生淤塞部位下游的細胞便很可能慢慢死去,不能再修復,從而影響視網膜的功能,使視力受到破壞。這一眼疾被稱為視網膜靜脈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視網膜靜脈阻塞現時已經成為導致西方社會工作年齡人群中血管性視力不良的第二位眼疾,僅次於糖尿病。臨床上,所謂的靜脈阻塞主要是指視網膜靜脈發生血流不暢或者阻塞,導致發生病變位置下游的血管充血和擴張,可以併發視網膜內出血、水腫以及黃斑水腫等病徵。當靜脈的某位置發生阻塞時,血液淤積造成的壓力會回溯到微血管,造成視網膜出血及液體滲漏,就像下水道阻塞時,淤積的水會回流到地面一樣。視網膜血管阻塞成因包括全身因素及眼睛因素:
1. 血管內因素:血液粘稠度增高,甚至發生凝血。血小板異樣、血脂肪或膽固醇太高、凝血機制異常、血糖過高、最常見栓塞來源是膽固醇栓塞、血小板纖維栓塞、及鈣化性栓塞。
2. 血管牆壁因素:血管發生炎症,可以導致炎性滲出大量增加,而可能引起靜脈血管發生栓塞。
3. 血管外因素:高血壓控制不良、血管粥樣硬化時,硬化的動脈可能會壓迫附近的靜脈,而處於動靜脈交叉位置的視網膜靜脈更易受到硬化的動脈所壓迫而發生病變。青光眼患者,由於眼壓過高,以致視網膜血管阻塞機會比正常人高出許多,也是重要危險因素。
靜脈阻塞的分類
依照其阻塞的位置與影響範圍,可分為: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Retinal Branch Vein Occlusion, BRVO)和視網膜中心靜脈阻塞(Retinal Central Vein Occlusion, CRVO)(圖2)。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2a8Wyam-EZstTMcDAsSQOLtsXfCFyhU-L8NaBUgRYJ4HGmwNtm_wbQt9eQ9Dn1Y2ag_YahP-6OBPSLXuoaFh80d8mcWI11Vb31YO326Mitj7_DKhk42hIw7nHsbe-mf8HRouFQepYrK0/s1600/2%25E5%259B%25BE1.jpg)
一、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
阻塞位置發生在匯入視網膜的主要分支,一條或兩條發生阻塞,較常見的位置是動靜脈交叉處。發病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等。臨床症狀包括突然的視力下降或者視野發生局部缺損,醫生檢查眼底時可以見到視網膜出血,靜脈擴張、扭曲,造影檢查能見到視網膜缺血區域。而由於分支靜脈阻塞導致視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則包括:發生黃斑水腫、黃斑缺血、引發視網膜新生血管造成的玻璃體出血等。由於黃斑是眼睛感光的主要區域,一旦黃斑受到波及,就可能對視力造成明顯的影響,病人可能出現視物變形等問題。有研究數據表明,若發生阻塞後影響的視網膜區域超過一定的面積(~五個視盤面積)日後發生新生血管的幾率約為40%,而這些新生血管管壁脆弱,其中60%的人容易造成玻璃體出血,
二、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
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顧名思義阻塞的部位發生在中央視網膜靜脈處,這意味著其下游的血管,即是全部的視網膜靜脈系統都會被影響。這是一個嚴重的眼疾,症狀與分支靜脈阻塞類似,但由於全部的視網膜都發生缺血,其程度比分支靜脈阻塞要嚴重。在CRVO病人中,雙眼皆發病的機會率小於10%。醫生檢查時可以見到視網膜表面和視網膜內的出血,遍佈整個視網膜,黃斑會出現水腫,視神經乳頭亦會出現水腫,嚴重時還可能會有玻璃體出血,出血甚至可能拉扯視網膜,造成視網膜脫落,有完全失明的風險。而新生血管還可能出現在虹膜處,引致房水排出通道的阻塞,導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
檢查與治療
如經醫生診斷視網膜靜脈阻塞,則應考慮眼底螢光造影檢查。在此檢查中,造影劑進入視網膜的血管循環,并實時顯示血管的情況,能幫助醫生判斷阻塞的位置、程度等,從而制訂出合適的治療計劃。研究數據顯示,發生靜脈阻塞的病人視力恢復的關鍵因素是病人接受治療前的初始視力。若初始視力良好,則接受治療後多能恢復至較好的視力,但若初始視力很差,那麼病人視力的恢復多數不佳。因此,靜脈阻塞治療的關鍵是及早治療。
針對靜脈阻塞的病因治療十分有限,有醫生嘗試高壓氧氣治療、溶栓治療等,效果均欠佳。目前的治療主要目的是預防并治療併發症,主要有三種治療方式: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藥物(Anti-VEGF),眼內注射類固醇藥物和視網膜激光光凝。其中,Anti-VEGF藥物幫助減少新生血管,同時對水腫吸收亦有幫助,類固醇幫助消減水腫以及減低炎症反應,幫助視力的恢復,而激光則通過將缺氧的視網膜破壞,一方面可以減低水腫,另一方面亦能降低視網膜缺氧,從而預防血管併發症的發生。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LZkM4DBh0JSwO0lK6L4Nr1Aee-0MVTKBTOV6sQcrCiCsW2A9KgqclxFc5BYEfHwp24Jyw633AhuE80kV-kObpVUgJZGT3CZ7LdBI4AowoVxF-JJBbrG9P0G3sfBTyxh-8GYHQNCxGFVA/s320/2%25E5%259B%25BE2.jpg)
抗新生血管生長因子藥物(Anti-VEGF)包括樂明睛Lucentis,癌思停Avastin及最新藥物Eylea,經研究表明,眼內注射這類藥物用於靜脈阻塞所併發的新生血管和黃斑水腫,效果相當良好。藥物可有效抑制視網膜新生血管及視網膜血管滲漏,有助於維持甚至提升視力,這些藥物還能同時聯合類固醇或者激光,加強治療效果。其實靜脈阻塞治療的效果因人而異,有人只需治療一次就能痊愈,但有人就需要多次治療,有人只需使用單一方法,但有人則需要多種方法的聯合治療,不過,靜脈阻塞是有復發性傾向的。
隨著現代藥理學及新技術的發展,現時治療靜脈阻塞的方法亦不斷發展,於2009年面世的緩釋型眼內注射用類固醇藥物裝置:Ozurdex,臨床研究表明能有效改善黃斑水腫,而且一次注射藥效能維持數月,為病人免去頻密重複注射的不便,成為治療視網膜靜脈阻塞的新選擇。
結語
視網膜靜脈阻塞嚴重時可以導致失明。靜脈阻塞病人恢復視力的關鍵判斷指標是病人的接受治療前的初始視力,因此,若早診斷,早治療,視力康復及防止後遺症的機會還是好的。而現代藥物及技術不斷發展,讓靜脈阻塞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
視神經是腦幹組織發出的第二對腦神經,其神經細胞有著與腦神經類似的性質:不可再生。如同身體其他器官組織一樣,正常的血液供應是維持視網膜細胞正常功能的重要前提條件,血液流經視網膜,可以給視網膜帶來養分,同時帶走代謝廢物,因此,若發生靜脈血管淤塞病變,失去養分供應,代謝廢物不能及時排走,發生淤塞部位下游的細胞便很可能慢慢死去,不能再修復,從而影響視網膜的功能,使視力受到破壞。這一眼疾被稱為視網膜靜脈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視網膜靜脈阻塞現時已經成為導致西方社會工作年齡人群中血管性視力不良的第二位眼疾,僅次於糖尿病。臨床上,所謂的靜脈阻塞主要是指視網膜靜脈發生血流不暢或者阻塞,導致發生病變位置下游的血管充血和擴張,可以併發視網膜內出血、水腫以及黃斑水腫等病徵。當靜脈的某位置發生阻塞時,血液淤積造成的壓力會回溯到微血管,造成視網膜出血及液體滲漏,就像下水道阻塞時,淤積的水會回流到地面一樣。視網膜血管阻塞成因包括全身因素及眼睛因素:
1. 血管內因素:血液粘稠度增高,甚至發生凝血。血小板異樣、血脂肪或膽固醇太高、凝血機制異常、血糖過高、最常見栓塞來源是膽固醇栓塞、血小板纖維栓塞、及鈣化性栓塞。
2. 血管牆壁因素:血管發生炎症,可以導致炎性滲出大量增加,而可能引起靜脈血管發生栓塞。
3. 血管外因素:高血壓控制不良、血管粥樣硬化時,硬化的動脈可能會壓迫附近的靜脈,而處於動靜脈交叉位置的視網膜靜脈更易受到硬化的動脈所壓迫而發生病變。青光眼患者,由於眼壓過高,以致視網膜血管阻塞機會比正常人高出許多,也是重要危險因素。
靜脈阻塞的分類
依照其阻塞的位置與影響範圍,可分為: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Retinal Branch Vein Occlusion, BRVO)和視網膜中心靜脈阻塞(Retinal Central Vein Occlusion, CRVO)(圖2)。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2a8Wyam-EZstTMcDAsSQOLtsXfCFyhU-L8NaBUgRYJ4HGmwNtm_wbQt9eQ9Dn1Y2ag_YahP-6OBPSLXuoaFh80d8mcWI11Vb31YO326Mitj7_DKhk42hIw7nHsbe-mf8HRouFQepYrK0/s1600/2%25E5%259B%25BE1.jpg)
一、分支視網膜靜脈阻塞
阻塞位置發生在匯入視網膜的主要分支,一條或兩條發生阻塞,較常見的位置是動靜脈交叉處。發病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等。臨床症狀包括突然的視力下降或者視野發生局部缺損,醫生檢查眼底時可以見到視網膜出血,靜脈擴張、扭曲,造影檢查能見到視網膜缺血區域。而由於分支靜脈阻塞導致視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則包括:發生黃斑水腫、黃斑缺血、引發視網膜新生血管造成的玻璃體出血等。由於黃斑是眼睛感光的主要區域,一旦黃斑受到波及,就可能對視力造成明顯的影響,病人可能出現視物變形等問題。有研究數據表明,若發生阻塞後影響的視網膜區域超過一定的面積(~五個視盤面積)日後發生新生血管的幾率約為40%,而這些新生血管管壁脆弱,其中60%的人容易造成玻璃體出血,
二、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
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顧名思義阻塞的部位發生在中央視網膜靜脈處,這意味著其下游的血管,即是全部的視網膜靜脈系統都會被影響。這是一個嚴重的眼疾,症狀與分支靜脈阻塞類似,但由於全部的視網膜都發生缺血,其程度比分支靜脈阻塞要嚴重。在CRVO病人中,雙眼皆發病的機會率小於10%。醫生檢查時可以見到視網膜表面和視網膜內的出血,遍佈整個視網膜,黃斑會出現水腫,視神經乳頭亦會出現水腫,嚴重時還可能會有玻璃體出血,出血甚至可能拉扯視網膜,造成視網膜脫落,有完全失明的風險。而新生血管還可能出現在虹膜處,引致房水排出通道的阻塞,導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
檢查與治療
如經醫生診斷視網膜靜脈阻塞,則應考慮眼底螢光造影檢查。在此檢查中,造影劑進入視網膜的血管循環,并實時顯示血管的情況,能幫助醫生判斷阻塞的位置、程度等,從而制訂出合適的治療計劃。研究數據顯示,發生靜脈阻塞的病人視力恢復的關鍵因素是病人接受治療前的初始視力。若初始視力良好,則接受治療後多能恢復至較好的視力,但若初始視力很差,那麼病人視力的恢復多數不佳。因此,靜脈阻塞治療的關鍵是及早治療。
針對靜脈阻塞的病因治療十分有限,有醫生嘗試高壓氧氣治療、溶栓治療等,效果均欠佳。目前的治療主要目的是預防并治療併發症,主要有三種治療方式: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藥物(Anti-VEGF),眼內注射類固醇藥物和視網膜激光光凝。其中,Anti-VEGF藥物幫助減少新生血管,同時對水腫吸收亦有幫助,類固醇幫助消減水腫以及減低炎症反應,幫助視力的恢復,而激光則通過將缺氧的視網膜破壞,一方面可以減低水腫,另一方面亦能降低視網膜缺氧,從而預防血管併發症的發生。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LZkM4DBh0JSwO0lK6L4Nr1Aee-0MVTKBTOV6sQcrCiCsW2A9KgqclxFc5BYEfHwp24Jyw633AhuE80kV-kObpVUgJZGT3CZ7LdBI4AowoVxF-JJBbrG9P0G3sfBTyxh-8GYHQNCxGFVA/s320/2%25E5%259B%25BE2.jpg)
抗新生血管生長因子藥物(Anti-VEGF)包括樂明睛Lucentis,癌思停Avastin及最新藥物Eylea,經研究表明,眼內注射這類藥物用於靜脈阻塞所併發的新生血管和黃斑水腫,效果相當良好。藥物可有效抑制視網膜新生血管及視網膜血管滲漏,有助於維持甚至提升視力,這些藥物還能同時聯合類固醇或者激光,加強治療效果。其實靜脈阻塞治療的效果因人而異,有人只需治療一次就能痊愈,但有人就需要多次治療,有人只需使用單一方法,但有人則需要多種方法的聯合治療,不過,靜脈阻塞是有復發性傾向的。
隨著現代藥理學及新技術的發展,現時治療靜脈阻塞的方法亦不斷發展,於2009年面世的緩釋型眼內注射用類固醇藥物裝置:Ozurdex,臨床研究表明能有效改善黃斑水腫,而且一次注射藥效能維持數月,為病人免去頻密重複注射的不便,成為治療視網膜靜脈阻塞的新選擇。
結語
視網膜靜脈阻塞嚴重時可以導致失明。靜脈阻塞病人恢復視力的關鍵判斷指標是病人的接受治療前的初始視力,因此,若早診斷,早治療,視力康復及防止後遺症的機會還是好的。而現代藥物及技術不斷發展,讓靜脈阻塞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
使用隱形眼鏡的併發症-巨柱狀敏感性結膜炎
人們對視力質素的要求越來越高,不但要獲得清晰的影像,還要外型美觀,方便日常生活,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佩戴隱形眼鏡來矯正屈光不正,在香港,佩戴人數超過五十萬。近二十年來,科技不斷提升,使得隱形眼鏡無論在質料、設計、驗配及護理方面的發展都有極大的進步,只要妥善處理,佩戴隱形眼鏡整體而言是安全的。但要注意的是,由於隱形眼鏡會改變眼球表面的環境,所以若在選擇、驗配、佩戴或護理上處理不當,便有機會出現併發和或後遺症,其中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敏感問題(圖1),而最常見的敏感併發症就是巨柱狀敏感性結膜炎(Giant Papillary Conjunctivitis,簡稱GPC)。
GPC的發病機理
1974年,Spring醫生首次報導了GPC與佩戴隱形眼鏡之間的聯系,現今GPC被認為是因佩戴隱形眼鏡而致的併發症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它也被稱為隱形眼鏡乳突狀結膜炎(Contact Lens Induced Papillary Conjunctivitis, CLPC),影響著一至兩成佩戴軟性隱形眼鏡人士,患者多數因清潔及除蛋白不當而產生敏感。
雖然大多數研究都指出,GPC是IgE引起的過敏反應,但現時醫學界對GPC的發病基理仍未完全清楚,目前的臨床數據表明可能與隱形眼鏡鏡片邊緣對結膜表面產生長期的機械性磨擦,以及對隱形眼鏡表面所沉淀的物質過敏有關。研究顯示佩戴隱形眼鏡人士的GPC患者逾九成鏡片面積都有沉積物,而沒有患上GPC的佩戴隱形眼鏡人士鏡片上只有百分之五位置驗出有沉積物,可見鏡片的護理與患上GPC的風險控制息息相關。
隱形眼鏡表面的沉淀物質包括來自眼睛內部環境(例如分泌物和脫落細胞等)和外部環境的物質(例如化妝品和空氣中的污染物等),沉淀物本身可以引起結膜炎症,而炎症又會導致更多沉淀物的產生,因此在治療GPC時不但要治療炎症,更要注意改善眼睛表面的環境,才能獲得徹底的治療效果。
除佩戴隱形眼鏡之外,還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GPC,其實只要是有機會對結膜表面造成長期刺激的眼部異常就可能會引致GPC,包括:(1)青光眼術後濾泡、(2)眼球表面有縫線、(3)假眼、(4)鞏膜扣外露、以及(5)角膜疤痕凸出等情況。
GPC的癥狀
GPC患者初期會感到眼睛有輕微痕癢,眼睛也多了稀薄的黏性分泌物,一覺醒來後,眼瞼也會黏在一起。若置之不理,病情會變得愈來愈嚴重,患者因黏性分泌物增多及沉積物覆蓋鏡片而出現視力模糊,有些患者會向醫生指出其隱形眼鏡的表面有一層油脂覆蓋。另外,患者對隱形眼鏡的耐受性也明顯減低,戴上隱形眼鏡後會有持續的外物感(Foreign Body Sensation),令患者佩戴隱形眼鏡時間明顯縮短,嚴重者更有被火燒的感覺,并出現乾眼﹑眼紅﹑畏光等的病徵,令患者不能再佩戴隱形眼鏡。有患者平時戴十幾小時隱形眼鏡都不會覺得不適,但患上GPC後只佩戴三、四小時已經覺得十分難受。再者,若患上GPC,還會令隱形眼鏡容易移位,
醫生檢查時會發現患者的上瞼結膜有很多直徑超過一毫米﹑如小肉粒般的的「巨大」柱狀物,這些柱狀物被認為是因為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 IgE)對隱形眼鏡上的沉淀物產生過敏反應而形成。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J16vXRWD99WaQweWdnvezB7dsMbV2xSHaWvAMNyw-9rMsqWpzkohGGO5r7gZvs47OJtk0OvGx7lhucd5bfFDCftd2yK3LKVmkZR3w1yci8a47Lhyphenhyphen3OeuXU3OmI5p69SEQLb-oNWWSOMY/s320/1%25E5%259B%25BE1.gif)
GPC的治療
如上文所提到,GPC的發生與隱形眼鏡息息相關,為盡量減低GPC發生的風險,平時有長期佩戴隱形眼鏡的人士應該盡量選用每日拋棄式隱形眼鏡,減少隱形眼鏡表面的沉淀物對眼睛表面的刺激。若不是使用每日拋棄式隱形眼鏡,則需要在清潔隱形眼鏡時,做足除蛋白的工作,以求徹底去除表面沉淀的蛋白物。
若確診患上GPC,治療原則首先應該是去除GPC的誘發因素。醫生一般會建議患者暫停使用隱形眼鏡,減少表面接觸、摩擦引起的刺激,并服用抗敏感及消炎藥物來舒緩病情。
另外,針灸有助調節免疫系統,而GPC的發生又與免疫蛋白有密切的關系,若能對免疫系統進行正面的調節,理論上應該對GPC有所裨益。此外,針灸能改善乾眼情況,這也對GPC的治療有所助益。筆者在臨床診治中見到有個案確實顯示針灸對治療GPC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如使用傳統藥物無效者亦可嘗試接受針灸作為輔助治療。
GPC的預後
總體來說,GPC的治療有一定的效果,超過八成的患者在接受適當治療之後,其不適癥狀都能減少,有機會重新佩戴隱形眼鏡。但要知道的是,出現GPC,其實意味著患者對佩戴隱形眼鏡的耐受性將會逐漸下降,即使治療之後病情好轉,患者又再佩戴隱形眼鏡(尤其是軟性隱形眼鏡),GPC的復發率亦相當高。當GPC反復發作多次,患者對隱形眼鏡的耐受程度有機會會越來越低,甚至有相當部份患者可能再也沒法佩戴隱形眼鏡。
不過,如果配戴透氣硬性隱形眼鏡,并做好清潔衛生工作,有助於降低GPC的復發率。因為透氣硬性隱形眼鏡表面不易沾染眼部分泌的蛋白質,同時透氣硬性隱形眼鏡面積比較小,與眼皮摩擦的接觸面也縮減,減少鏡片摩擦面積與蛋白質附著物的刺激,可幫助減低復發機會。
另一方面,在使用隱形眼鏡時也應注意以下幾方面,亦可盡量減低GPC的發生,延長可使用隱形眼鏡的期限:
(1)選擇及驗配:選配隱形眼鏡前,必須先由專業視光師或眼科醫生驗眼,決定是否適合配戴隱形眼鏡以及該選戴哪種類型的鏡片。
(2) 日常護理:隱形眼鏡的日常護理是重要的一環。鏡片每天必需進行清潔、沖洗、消毒,還需定期去除蛋白,確保安全衞生。
(3)定期檢查:佩戴了合適的隱形眼鏡後,還需定期接受檢查,跟進眼晴及鏡片狀況。
(4)及時處理併發症:假若出現併發症,應立刻停止使用隱形眼鏡,并及早就醫。
結語
隱形眼鏡給屈光不正人士帶來美觀、便利的矯視選擇,隨著物料的不斷改良,佩戴隱形眼鏡的舒適程度得到不到提升,但是隱形眼鏡無可避免會對眼睛表面造成刺激,長期佩戴還是容易有一些併發症發生,其中GPC就是較為常見併發症。雖然GPC會對隱形眼鏡佩戴者造成影響,使得患者對隱形眼鏡耐受性明顯下降,不過若處理得當,還是有機會繼續使用隱形眼鏡的。
GPC的發病機理
1974年,Spring醫生首次報導了GPC與佩戴隱形眼鏡之間的聯系,現今GPC被認為是因佩戴隱形眼鏡而致的併發症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它也被稱為隱形眼鏡乳突狀結膜炎(Contact Lens Induced Papillary Conjunctivitis, CLPC),影響著一至兩成佩戴軟性隱形眼鏡人士,患者多數因清潔及除蛋白不當而產生敏感。
雖然大多數研究都指出,GPC是IgE引起的過敏反應,但現時醫學界對GPC的發病基理仍未完全清楚,目前的臨床數據表明可能與隱形眼鏡鏡片邊緣對結膜表面產生長期的機械性磨擦,以及對隱形眼鏡表面所沉淀的物質過敏有關。研究顯示佩戴隱形眼鏡人士的GPC患者逾九成鏡片面積都有沉積物,而沒有患上GPC的佩戴隱形眼鏡人士鏡片上只有百分之五位置驗出有沉積物,可見鏡片的護理與患上GPC的風險控制息息相關。
隱形眼鏡表面的沉淀物質包括來自眼睛內部環境(例如分泌物和脫落細胞等)和外部環境的物質(例如化妝品和空氣中的污染物等),沉淀物本身可以引起結膜炎症,而炎症又會導致更多沉淀物的產生,因此在治療GPC時不但要治療炎症,更要注意改善眼睛表面的環境,才能獲得徹底的治療效果。
除佩戴隱形眼鏡之外,還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GPC,其實只要是有機會對結膜表面造成長期刺激的眼部異常就可能會引致GPC,包括:(1)青光眼術後濾泡、(2)眼球表面有縫線、(3)假眼、(4)鞏膜扣外露、以及(5)角膜疤痕凸出等情況。
GPC的癥狀
GPC患者初期會感到眼睛有輕微痕癢,眼睛也多了稀薄的黏性分泌物,一覺醒來後,眼瞼也會黏在一起。若置之不理,病情會變得愈來愈嚴重,患者因黏性分泌物增多及沉積物覆蓋鏡片而出現視力模糊,有些患者會向醫生指出其隱形眼鏡的表面有一層油脂覆蓋。另外,患者對隱形眼鏡的耐受性也明顯減低,戴上隱形眼鏡後會有持續的外物感(Foreign Body Sensation),令患者佩戴隱形眼鏡時間明顯縮短,嚴重者更有被火燒的感覺,并出現乾眼﹑眼紅﹑畏光等的病徵,令患者不能再佩戴隱形眼鏡。有患者平時戴十幾小時隱形眼鏡都不會覺得不適,但患上GPC後只佩戴三、四小時已經覺得十分難受。再者,若患上GPC,還會令隱形眼鏡容易移位,
醫生檢查時會發現患者的上瞼結膜有很多直徑超過一毫米﹑如小肉粒般的的「巨大」柱狀物,這些柱狀物被認為是因為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 IgE)對隱形眼鏡上的沉淀物產生過敏反應而形成。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J16vXRWD99WaQweWdnvezB7dsMbV2xSHaWvAMNyw-9rMsqWpzkohGGO5r7gZvs47OJtk0OvGx7lhucd5bfFDCftd2yK3LKVmkZR3w1yci8a47Lhyphenhyphen3OeuXU3OmI5p69SEQLb-oNWWSOMY/s320/1%25E5%259B%25BE1.gif)
GPC的治療
如上文所提到,GPC的發生與隱形眼鏡息息相關,為盡量減低GPC發生的風險,平時有長期佩戴隱形眼鏡的人士應該盡量選用每日拋棄式隱形眼鏡,減少隱形眼鏡表面的沉淀物對眼睛表面的刺激。若不是使用每日拋棄式隱形眼鏡,則需要在清潔隱形眼鏡時,做足除蛋白的工作,以求徹底去除表面沉淀的蛋白物。
若確診患上GPC,治療原則首先應該是去除GPC的誘發因素。醫生一般會建議患者暫停使用隱形眼鏡,減少表面接觸、摩擦引起的刺激,并服用抗敏感及消炎藥物來舒緩病情。
另外,針灸有助調節免疫系統,而GPC的發生又與免疫蛋白有密切的關系,若能對免疫系統進行正面的調節,理論上應該對GPC有所裨益。此外,針灸能改善乾眼情況,這也對GPC的治療有所助益。筆者在臨床診治中見到有個案確實顯示針灸對治療GPC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如使用傳統藥物無效者亦可嘗試接受針灸作為輔助治療。
GPC的預後
總體來說,GPC的治療有一定的效果,超過八成的患者在接受適當治療之後,其不適癥狀都能減少,有機會重新佩戴隱形眼鏡。但要知道的是,出現GPC,其實意味著患者對佩戴隱形眼鏡的耐受性將會逐漸下降,即使治療之後病情好轉,患者又再佩戴隱形眼鏡(尤其是軟性隱形眼鏡),GPC的復發率亦相當高。當GPC反復發作多次,患者對隱形眼鏡的耐受程度有機會會越來越低,甚至有相當部份患者可能再也沒法佩戴隱形眼鏡。
不過,如果配戴透氣硬性隱形眼鏡,并做好清潔衛生工作,有助於降低GPC的復發率。因為透氣硬性隱形眼鏡表面不易沾染眼部分泌的蛋白質,同時透氣硬性隱形眼鏡面積比較小,與眼皮摩擦的接觸面也縮減,減少鏡片摩擦面積與蛋白質附著物的刺激,可幫助減低復發機會。
另一方面,在使用隱形眼鏡時也應注意以下幾方面,亦可盡量減低GPC的發生,延長可使用隱形眼鏡的期限:
(1)選擇及驗配:選配隱形眼鏡前,必須先由專業視光師或眼科醫生驗眼,決定是否適合配戴隱形眼鏡以及該選戴哪種類型的鏡片。
(2) 日常護理:隱形眼鏡的日常護理是重要的一環。鏡片每天必需進行清潔、沖洗、消毒,還需定期去除蛋白,確保安全衞生。
(3)定期檢查:佩戴了合適的隱形眼鏡後,還需定期接受檢查,跟進眼晴及鏡片狀況。
(4)及時處理併發症:假若出現併發症,應立刻停止使用隱形眼鏡,并及早就醫。
結語
隱形眼鏡給屈光不正人士帶來美觀、便利的矯視選擇,隨著物料的不斷改良,佩戴隱形眼鏡的舒適程度得到不到提升,但是隱形眼鏡無可避免會對眼睛表面造成刺激,長期佩戴還是容易有一些併發症發生,其中GPC就是較為常見併發症。雖然GPC會對隱形眼鏡佩戴者造成影響,使得患者對隱形眼鏡耐受性明顯下降,不過若處理得當,還是有機會繼續使用隱形眼鏡的。
2016年9月7日星期三
讓失明人士「重見光明」--人工視覺系統
对雙目失明的患者来说,生活就是无边的黑暗,而人工視覺系統依靠先進的電子電腦影像技术对抗失明,他们并不寻求修复眼睛的生物功能,而是通过使用特別設計的電子視覺假體或者是電子導盲儀來幫助失明人士重新獲得「看見」世界的機會,就正如小斌斌,由於遭遇不幸,失去雙眼,小小年紀就陷入黑暗之中,十分之可惜。那麼將來小斌斌是否只能接受失明的現實呢?人生總是存在希望,如今現代先進的科學研究給失明人士带来了驱散黑暗的曙光,醫生和科學家們都正不遺餘力地研究如何能讓全失明人士能重新獲得光明。
要注意的是,由於嬰兒出生後需要一段時間進行視覺發育,以建立大腦的視覺功能,若是剛一出生便因先天眼疾而致不可逆的失明,則多無法透過使用人工視覺系統重見光明,但若發育至3-6歲,大腦的視覺功能已建立完全,此時若遭遇不幸失明,即使失去視網膜和視神經,仍有機會透過這些先進的科技設備刺激大腦的視覺區域,獲得重見光明的機會。而本期文章內容將深入瞭解人工視覺系統的發展過程及最新進展。
人工視覺系統的發展
人工視覺系統的研究最早始於上世紀50年代,1956年,美國科學家Tassiker發現在視網膜下植入光敏硒電池,可產生光感。60~70年代,科學家通過一系列實驗觀察到視覺系統能被外界電刺激激活。到80~90年代,科學家開始進行人工視覺刺激器的研究。目前,人工視覺刺激器主要包括視網膜刺激器、大腦視皮層刺激器和視神經刺激器。視皮層刺激器是應用電極直接刺激枕葉皮層,可有光感的產生,但無法形成圖像。視神經刺激器則是利用外置相機收集圖像,將其轉變為數字信號,經芯片的處理,傳遞到視神經周圍的微電極,刺激視神經產生信號。而視網膜刺激器是在視網膜下或視網膜表面植入不同微電極,微電極序列能把視覺信息轉換成電子脈衝以刺激相鄰的神經節細胞,神經節細胞通過視神經把信息傳人大腦,使患者能感知到圖像。如今已有實驗表明,視網膜前或膜下芯片植入方法可以達到一定視力效果,然而,距離正式在臨床中使用尚需完善,對視網膜局部刺激是否可產生對整個圖像的感知,植入患者眼內是否能產生有用視力,對周邊視力是否有影響,電子芯片的改造及刺激參數的大小等問題還在不斷探索中。
高端人工視覺系統:電子視覺假體
最新的人工視覺系統研究--電子視覺假體(圖2),適用於那些喪失視網膜光信號傳輸能力的人。電子視覺假體,即電子眼,是先以安裝於眼鏡上的微型相機取得影像,然後再將該影像經由體外裝置轉換成電流訊號後,以無線方式傳送到植入頭部的電極及晶片,刺激大腦視覺區域,令我們看見東西。它由安裝在眼鏡上的一個超小型電視攝像機和一個超聲遠距傳感器組成,傳感器通過電線和一台便攜式微型電腦相連接,微型電腦使用先進的計算機成像技術,對圖像和信號進行處理,然後電腦再啟動另一台微型電腦,由後者把電子脈衝信號發射至一排內置於大腦視覺皮層表面的電極上。接受電子信號刺激後,每個電極會產生一至四個相隔緊密的光幻視,如此,失明人士便可重獲光明。現時這一研究正在初步臨床實驗階段,有成功接受手術的失明人士,在失明數十年之後,重獲了部分的視力,雖然視力質素有限,但他可以不用任何輔助器械穿過房間,找到門和在停車場附近開車一段時間,躲開垃圾箱和他遇到的各種障礙物。儘管這一方法需要進行手術在腦內放置這些裝置,存在感染及其他的風險,但確是醫學和科學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目前醫生和科學家正在積極研究,預計5-10年內會有更顯著的成果。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BhI0wlN2EmR81nAG1WH5c-8YPx-_fq3NDEs2Ui-w_RfaQEqmb7jAyZekMIRX4vFy5ZIDJyx8kYTZOcsOkVd_Shu2jmid_Et9XC7gIiztfKKrDm_BnmZztj7FUNKpwguVY1hDDz7IDsJA/s320/2%25E5%259B%25BE1.PNG)
低端人工視覺系統:電子導盲儀
除電子視覺假體外,電子導盲儀亦可以幫助失明人士重獲對影像的感知。現時市面有兩種電子導盲儀:舌頭導盲儀和前額導盲儀。電子導盲儀的使用無需施行手術在眼內或者大腦內植入電子裝置,同時亦能給予失明人士對影像的感知。
舌頭導盲儀(圖3)則通過一個安裝在眼鏡上微型攝像機,把圖像傳遞到一個手動控制器上,控制器把圖像轉變電子脉衝,變成低像素的黑白灰畫面,此時"再造畫面"通過電極感應器的電脈衝刺激舌頭,再根據影像黑白兩色而決定脈衝的強度,白色會有強烈的脈衝,黑色則沒有脈衝訊號,並由感應器上的電極傳到腦部,構成一幅低像素黑白兩色二維圖像。脈衝訊號的強弱通過神經傳遞至大腦,大腦的"視覺區域"會幫助還原畫面中影像的輪廓,這樣失明人士就可以通過舌頭感覺到不同的電脈衝刺激,令失明人士重新"看"到一些東西。
舌頭導盲儀的工作原理:
1.微型攝像機安裝在太陽鏡上,把圖像傳遞到一個手動控制器上
2.數據處理器把光學訊號轉化為電子訊號,再轉化成電脈衝訊號
3.「再造畫面」通過電極感應器的電脈衝來刺激舌頭
4.盲人感覺到不同的電脈衝刺激,傳遞給大腦
5.大腦重組畫面,使盲人「看」到東西
前額導盲儀(圖4)利用小型攝像頭拍攝前方信息,拍攝到的影像被自動送到微型電腦裡,微型電腦先將送來的影像的輪廓線條數據化,然後把數據化的輪廓線條轉換為電子脈衝信號,被轉換成電子信號的輪廓線條,將從使用者前額部位裝載的數百個電極處輸出。使用者通過前額的觸覺去感知這些輸出電氣信號進而感知物體的輪廓線條,同使用手指觸摸點字閱讀一樣,使用者可以通過前額感知電子信號所傳達的物體的位置、動作、形狀來想像前面的空間裡的具體情況。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Qx_jFO4qh7a7VvRPGX8unVS7UQnmX4umySiwKyYwjm-qdJ_xDcxJ_jd4DNso1w3k7mCIMeDpvPSEIEMrdLCiUhOtj5HpJPL3a-7g0vqHZl2tbTpB983vL_J6rTuQU0Ty2eBMetzSgkD4/s320/2%25E5%259B%25BE2.PNG)
儘管這些裝置目前還處於早期階段,所形成的影像還相當粗糙,然而通过这些装置,雙目失明的人士能够"看到"各种物体的线条及輪廓形状,脑海里能够呈现出在什么地方放有哪些东西,起碼能夠比較放心的向前走,因此这些装置使他們可以有機會重新认识世界,以及令生活方式出現重大转变。
結語
近年人工視覺系統的研究獲得不少值得肯定的突破性進展,由此可見,人工視覺系統的實現並不會是遙不可及的將來。現有的電子視覺假體以及電子導盲儀都可以給失明人士提供重獲影像感知的機會,而隨著醫學和科學的不斷發展,相信在可預見的未來,人工視覺系統有機會給小斌斌和其他失明人士帶來一個更鮮活而明亮的世界。
要注意的是,由於嬰兒出生後需要一段時間進行視覺發育,以建立大腦的視覺功能,若是剛一出生便因先天眼疾而致不可逆的失明,則多無法透過使用人工視覺系統重見光明,但若發育至3-6歲,大腦的視覺功能已建立完全,此時若遭遇不幸失明,即使失去視網膜和視神經,仍有機會透過這些先進的科技設備刺激大腦的視覺區域,獲得重見光明的機會。而本期文章內容將深入瞭解人工視覺系統的發展過程及最新進展。
人工視覺系統的發展
人工視覺系統的研究最早始於上世紀50年代,1956年,美國科學家Tassiker發現在視網膜下植入光敏硒電池,可產生光感。60~70年代,科學家通過一系列實驗觀察到視覺系統能被外界電刺激激活。到80~90年代,科學家開始進行人工視覺刺激器的研究。目前,人工視覺刺激器主要包括視網膜刺激器、大腦視皮層刺激器和視神經刺激器。視皮層刺激器是應用電極直接刺激枕葉皮層,可有光感的產生,但無法形成圖像。視神經刺激器則是利用外置相機收集圖像,將其轉變為數字信號,經芯片的處理,傳遞到視神經周圍的微電極,刺激視神經產生信號。而視網膜刺激器是在視網膜下或視網膜表面植入不同微電極,微電極序列能把視覺信息轉換成電子脈衝以刺激相鄰的神經節細胞,神經節細胞通過視神經把信息傳人大腦,使患者能感知到圖像。如今已有實驗表明,視網膜前或膜下芯片植入方法可以達到一定視力效果,然而,距離正式在臨床中使用尚需完善,對視網膜局部刺激是否可產生對整個圖像的感知,植入患者眼內是否能產生有用視力,對周邊視力是否有影響,電子芯片的改造及刺激參數的大小等問題還在不斷探索中。
高端人工視覺系統:電子視覺假體
最新的人工視覺系統研究--電子視覺假體(圖2),適用於那些喪失視網膜光信號傳輸能力的人。電子視覺假體,即電子眼,是先以安裝於眼鏡上的微型相機取得影像,然後再將該影像經由體外裝置轉換成電流訊號後,以無線方式傳送到植入頭部的電極及晶片,刺激大腦視覺區域,令我們看見東西。它由安裝在眼鏡上的一個超小型電視攝像機和一個超聲遠距傳感器組成,傳感器通過電線和一台便攜式微型電腦相連接,微型電腦使用先進的計算機成像技術,對圖像和信號進行處理,然後電腦再啟動另一台微型電腦,由後者把電子脈衝信號發射至一排內置於大腦視覺皮層表面的電極上。接受電子信號刺激後,每個電極會產生一至四個相隔緊密的光幻視,如此,失明人士便可重獲光明。現時這一研究正在初步臨床實驗階段,有成功接受手術的失明人士,在失明數十年之後,重獲了部分的視力,雖然視力質素有限,但他可以不用任何輔助器械穿過房間,找到門和在停車場附近開車一段時間,躲開垃圾箱和他遇到的各種障礙物。儘管這一方法需要進行手術在腦內放置這些裝置,存在感染及其他的風險,但確是醫學和科學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目前醫生和科學家正在積極研究,預計5-10年內會有更顯著的成果。
低端人工視覺系統:電子導盲儀
除電子視覺假體外,電子導盲儀亦可以幫助失明人士重獲對影像的感知。現時市面有兩種電子導盲儀:舌頭導盲儀和前額導盲儀。電子導盲儀的使用無需施行手術在眼內或者大腦內植入電子裝置,同時亦能給予失明人士對影像的感知。
舌頭導盲儀(圖3)則通過一個安裝在眼鏡上微型攝像機,把圖像傳遞到一個手動控制器上,控制器把圖像轉變電子脉衝,變成低像素的黑白灰畫面,此時"再造畫面"通過電極感應器的電脈衝刺激舌頭,再根據影像黑白兩色而決定脈衝的強度,白色會有強烈的脈衝,黑色則沒有脈衝訊號,並由感應器上的電極傳到腦部,構成一幅低像素黑白兩色二維圖像。脈衝訊號的強弱通過神經傳遞至大腦,大腦的"視覺區域"會幫助還原畫面中影像的輪廓,這樣失明人士就可以通過舌頭感覺到不同的電脈衝刺激,令失明人士重新"看"到一些東西。
舌頭導盲儀的工作原理:
1.微型攝像機安裝在太陽鏡上,把圖像傳遞到一個手動控制器上
2.數據處理器把光學訊號轉化為電子訊號,再轉化成電脈衝訊號
3.「再造畫面」通過電極感應器的電脈衝來刺激舌頭
4.盲人感覺到不同的電脈衝刺激,傳遞給大腦
5.大腦重組畫面,使盲人「看」到東西
前額導盲儀(圖4)利用小型攝像頭拍攝前方信息,拍攝到的影像被自動送到微型電腦裡,微型電腦先將送來的影像的輪廓線條數據化,然後把數據化的輪廓線條轉換為電子脈衝信號,被轉換成電子信號的輪廓線條,將從使用者前額部位裝載的數百個電極處輸出。使用者通過前額的觸覺去感知這些輸出電氣信號進而感知物體的輪廓線條,同使用手指觸摸點字閱讀一樣,使用者可以通過前額感知電子信號所傳達的物體的位置、動作、形狀來想像前面的空間裡的具體情況。
儘管這些裝置目前還處於早期階段,所形成的影像還相當粗糙,然而通过这些装置,雙目失明的人士能够"看到"各种物体的线条及輪廓形状,脑海里能够呈现出在什么地方放有哪些东西,起碼能夠比較放心的向前走,因此这些装置使他們可以有機會重新认识世界,以及令生活方式出現重大转变。
結語
近年人工視覺系統的研究獲得不少值得肯定的突破性進展,由此可見,人工視覺系統的實現並不會是遙不可及的將來。現有的電子視覺假體以及電子導盲儀都可以給失明人士提供重獲影像感知的機會,而隨著醫學和科學的不斷發展,相信在可預見的未來,人工視覺系統有機會給小斌斌和其他失明人士帶來一個更鮮活而明亮的世界。
青光眼術後復發的治療
当青光眼的病人在进行手术的时候,眼科醫生使用病人自身的鞏膜組織來製造可調節房水流出的活瓣(Flap),活瓣上面會用結膜組織覆蓋,當房水從活瓣處流出時,就會積存在結膜下,外觀看起來像一個小水泡,這個小水泡即是濾過泡(Bleb)(圖1),其所在處便是手術新創造的過濾區(Filtration Site)。
如果濾過區發生疤痕組織增生而造成眼壓再次上升,亦即是原本的青光眼手術通道失敗,若手術失敗,病人可能需要考慮再次接受小樑網切除手術,或者接受青光眼引流閥植入手術,又或者其他手術。青光眼術後眼壓再升,這是否意味著病人需要再次接受手術?其實不必,我們還有機會可以用較小的代價來達到良好的效果,而不必馬上急於重新進行較大型的手術,針刺修復濾過泡(Needling Bleb Revision)便是一個效果不錯的選擇。自1941年的首次針刺修復治療以來,這一治療被不斷改良和推廣,現時進行針刺修復治療總體來說已經是一個標準、安全係數高的小手術,操作簡單,效果良好,在本期內容里,筆者將為大家介紹這一手術步驟。
什麽是針刺治療?
手術之後組織的修復是一個漫長而變數較大的過程,手術中建立的活瓣通道,可能會在一段時間之後由於疤痕增生而出現部份或全部堵塞影響引流,發生堵塞的位置可以在鞏膜活瓣通道處,亦可以出現在結膜瓣下方的組織中 。要解決這一問題,使液體能重新從此通道流出,就要挑開阻礙液體流出的疤痕組織,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細針將疤痕組織挑開,並同時注射抗細胞增生藥物以防止減少疤痕形成(包括5-氟脲嘧啶5-Fluorouracile, 簡稱5-FU)和絲裂霉素(Mitomycin C,簡稱MMC),這一過程被稱為針刺修復濾過泡。通過這個步驟,可以幫助病人重新打開房水的引流通道,使得病人能繼續通過新的手術通道來控制眼壓,維持手術效果。針刺修復濾泡手術雖然相對來說操作比較簡單,但實質上它可以被認為是“無需打開結膜傷口的小樑網手術”,處理得當可以用較簡單步驟獲得良好效果。然而,雖然步驟簡單,仍會有不少潛在的併發症出現,操作時需特別小心。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IKeRi4Kq_uAhSbmHzA2Ub0DiGs2IqiK9lS_zdSRAGxqqKKeNKkI1V59_kcfmqNyD9d6RAWNHHpQrhTV0lW1cxv7n2QOef6pXDu1bXhc9diPCgTdfDyBgbO7fuhI4a_rcWjWTDNU2glYA/s1600/1%25E5%259B%25BE1.jpg)
何時需要針刺修復
當濾泡修復出現異常時,需要考慮使用針刺治療修復濾泡,包括:1. 即將失敗的濾過泡(Failing bleb):在手術後2星期左右濾泡出現過度纖維增生,疤痕阻擋引流,出現眼壓升高、濾泡平、血管多,而且用外力按摩效果不佳。2. 囊樣濾過泡(Encapsulated bleb):過度膠原合成阻塞引流通道,濾泡較大,泡壁較薄,血管較多,亦有無血管區域,眼壓升高。3. 濾過泡失敗(Late failing/failed bleb):組織重建期時,活瓣附近的結膜及鞏膜表面組織發生瘢痕增生,亦可以堵塞房水引流,引致眼壓升高,濾過泡纖維化明顯,濾泡壁厚,血管少。
如有懷疑濾過泡引流不佳,可以進行增加藥物的使用減少炎症,增加按摩濾泡促進引流、拆除或松解部份縫線等方法,但若上述方法使用之後,濾過泡的引流並未改善,則可以考慮針刺修復濾過泡治療。
針刺治療步驟
針刺修復治療在手術室或門診均可進行,需要時還可以在手術前進行B超檢查,定位發生堵塞的部位。進行治療前,醫生會先幫病人滴麻醉眼藥水和抗生素眼藥水,亦達到初步麻醉及預防感染的作用,之後醫生還會對需要針刺的位置進行局部注射麻醉。針刺修復治療步驟主要包括:
1. 用小儀器撐開眼皮,病人需要跟從醫生指示,眼睛保持合適的位置。
2. 醫生會在裂隙燈下仔細定位和檢查,觀察濾過泡堵塞可能發生的位置以確定需要針刺修復的位置。如堵塞只發生在結膜下(Flap),則在挑開疤痕組織後,就能見到房水流出;如堵塞發生在鞏膜瓣出口(Tunnel)處,則需要進針到較深的位置進行疤痕分離,需要時甚至可能要進入眼睛前房內進行操作(Internal Scleotomy)。
3.使用細小的針進入發生疤痕組織阻塞的地方,將疤痕組織挑開、分離,直至恢復活瓣通道的通暢。若滿足以下指標,則可認為治療成功:1. 見到有房水流出積存在濾過泡處,濾過泡形成良好(圖2);2. 眼壓下降(最好是10-15mmHg);3. 前房深度合適。
此外,為儘量減少針刺修復治療之後的疤痕組織生成,令濾過泡能維持更長時間的通暢,還會在治療之後同時注射抗細胞增生的特效藥。而若傷口處血管增生明顯,還可考慮使用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特效藥物。此外,接受治療還需要進行濾過泡按摩,讓房水保持流通,可以儘量減少日後堵塞的發生。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z-qhztUB7aFOVoBfPHGx2lYwMbh2zCCy-L-RJoxRlEwWxmj6Fm2Kxe3lJgbkjJN1KG58lK4sLIp51hWqM37m-BcMVSL3KOWtARpSen4wFZiwLQCa3Lvjq-5ebAwkDPBD4mszlt-hMzPQ/s320/1%25E5%259B%25BE2.jpg)
總體上來說,針刺修復濾過泡成功率可以達到9成或以上。有研究報導,接受針刺修復治療之後,有49%-90% 病例在手術一年之後濾過泡功能良好,而有28%-52% 在3年之後濾過泡的功能仍然良好。
針刺治療併發症
現時的針刺修復治療被稱為是“無需打開結膜傷口的小樑網手術”,總體來說已經是一個標準、安全係數高的小手術,出現併發症的機會較低,但需要知道的是,手術治療沒有百分之一百的安全,針刺修復治療雖然操作較簡單,但小樑網切除手術可能出現併發症,在針刺治療中亦有可能發生,可能的併發症包括:濾過泡滲漏、脈絡膜積液和眼內炎等等,若萬一發生併發症,只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一般不會出現嚴重損傷。
結語
青光眼手術病人接受手術後建立了房水引流的新通道,用以控制眼壓,但由於疤痕的增生,這個通道可能會出現堵塞,合適的病人可以選擇針刺修復濾過泡治療,挑開疤痕組織,使得通道重新通暢。針刺修復治療整體來說,操作簡單、安全、效果良好,配合特效藥物更能減少疤痕再生。若病人有疑問可以諮詢眼科醫生作進一步的瞭解。
如果濾過區發生疤痕組織增生而造成眼壓再次上升,亦即是原本的青光眼手術通道失敗,若手術失敗,病人可能需要考慮再次接受小樑網切除手術,或者接受青光眼引流閥植入手術,又或者其他手術。青光眼術後眼壓再升,這是否意味著病人需要再次接受手術?其實不必,我們還有機會可以用較小的代價來達到良好的效果,而不必馬上急於重新進行較大型的手術,針刺修復濾過泡(Needling Bleb Revision)便是一個效果不錯的選擇。自1941年的首次針刺修復治療以來,這一治療被不斷改良和推廣,現時進行針刺修復治療總體來說已經是一個標準、安全係數高的小手術,操作簡單,效果良好,在本期內容里,筆者將為大家介紹這一手術步驟。
什麽是針刺治療?
手術之後組織的修復是一個漫長而變數較大的過程,手術中建立的活瓣通道,可能會在一段時間之後由於疤痕增生而出現部份或全部堵塞影響引流,發生堵塞的位置可以在鞏膜活瓣通道處,亦可以出現在結膜瓣下方的組織中 。要解決這一問題,使液體能重新從此通道流出,就要挑開阻礙液體流出的疤痕組織,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細針將疤痕組織挑開,並同時注射抗細胞增生藥物以防止減少疤痕形成(包括5-氟脲嘧啶5-Fluorouracile, 簡稱5-FU)和絲裂霉素(Mitomycin C,簡稱MMC),這一過程被稱為針刺修復濾過泡。通過這個步驟,可以幫助病人重新打開房水的引流通道,使得病人能繼續通過新的手術通道來控制眼壓,維持手術效果。針刺修復濾泡手術雖然相對來說操作比較簡單,但實質上它可以被認為是“無需打開結膜傷口的小樑網手術”,處理得當可以用較簡單步驟獲得良好效果。然而,雖然步驟簡單,仍會有不少潛在的併發症出現,操作時需特別小心。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IKeRi4Kq_uAhSbmHzA2Ub0DiGs2IqiK9lS_zdSRAGxqqKKeNKkI1V59_kcfmqNyD9d6RAWNHHpQrhTV0lW1cxv7n2QOef6pXDu1bXhc9diPCgTdfDyBgbO7fuhI4a_rcWjWTDNU2glYA/s1600/1%25E5%259B%25BE1.jpg)
何時需要針刺修復
當濾泡修復出現異常時,需要考慮使用針刺治療修復濾泡,包括:1. 即將失敗的濾過泡(Failing bleb):在手術後2星期左右濾泡出現過度纖維增生,疤痕阻擋引流,出現眼壓升高、濾泡平、血管多,而且用外力按摩效果不佳。2. 囊樣濾過泡(Encapsulated bleb):過度膠原合成阻塞引流通道,濾泡較大,泡壁較薄,血管較多,亦有無血管區域,眼壓升高。3. 濾過泡失敗(Late failing/failed bleb):組織重建期時,活瓣附近的結膜及鞏膜表面組織發生瘢痕增生,亦可以堵塞房水引流,引致眼壓升高,濾過泡纖維化明顯,濾泡壁厚,血管少。
如有懷疑濾過泡引流不佳,可以進行增加藥物的使用減少炎症,增加按摩濾泡促進引流、拆除或松解部份縫線等方法,但若上述方法使用之後,濾過泡的引流並未改善,則可以考慮針刺修復濾過泡治療。
針刺治療步驟
針刺修復治療在手術室或門診均可進行,需要時還可以在手術前進行B超檢查,定位發生堵塞的部位。進行治療前,醫生會先幫病人滴麻醉眼藥水和抗生素眼藥水,亦達到初步麻醉及預防感染的作用,之後醫生還會對需要針刺的位置進行局部注射麻醉。針刺修復治療步驟主要包括:
1. 用小儀器撐開眼皮,病人需要跟從醫生指示,眼睛保持合適的位置。
2. 醫生會在裂隙燈下仔細定位和檢查,觀察濾過泡堵塞可能發生的位置以確定需要針刺修復的位置。如堵塞只發生在結膜下(Flap),則在挑開疤痕組織後,就能見到房水流出;如堵塞發生在鞏膜瓣出口(Tunnel)處,則需要進針到較深的位置進行疤痕分離,需要時甚至可能要進入眼睛前房內進行操作(Internal Scleotomy)。
3.使用細小的針進入發生疤痕組織阻塞的地方,將疤痕組織挑開、分離,直至恢復活瓣通道的通暢。若滿足以下指標,則可認為治療成功:1. 見到有房水流出積存在濾過泡處,濾過泡形成良好(圖2);2. 眼壓下降(最好是10-15mmHg);3. 前房深度合適。
此外,為儘量減少針刺修復治療之後的疤痕組織生成,令濾過泡能維持更長時間的通暢,還會在治療之後同時注射抗細胞增生的特效藥。而若傷口處血管增生明顯,還可考慮使用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特效藥物。此外,接受治療還需要進行濾過泡按摩,讓房水保持流通,可以儘量減少日後堵塞的發生。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z-qhztUB7aFOVoBfPHGx2lYwMbh2zCCy-L-RJoxRlEwWxmj6Fm2Kxe3lJgbkjJN1KG58lK4sLIp51hWqM37m-BcMVSL3KOWtARpSen4wFZiwLQCa3Lvjq-5ebAwkDPBD4mszlt-hMzPQ/s320/1%25E5%259B%25BE2.jpg)
總體上來說,針刺修復濾過泡成功率可以達到9成或以上。有研究報導,接受針刺修復治療之後,有49%-90% 病例在手術一年之後濾過泡功能良好,而有28%-52% 在3年之後濾過泡的功能仍然良好。
針刺治療併發症
現時的針刺修復治療被稱為是“無需打開結膜傷口的小樑網手術”,總體來說已經是一個標準、安全係數高的小手術,出現併發症的機會較低,但需要知道的是,手術治療沒有百分之一百的安全,針刺修復治療雖然操作較簡單,但小樑網切除手術可能出現併發症,在針刺治療中亦有可能發生,可能的併發症包括:濾過泡滲漏、脈絡膜積液和眼內炎等等,若萬一發生併發症,只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一般不會出現嚴重損傷。
結語
青光眼手術病人接受手術後建立了房水引流的新通道,用以控制眼壓,但由於疤痕的增生,這個通道可能會出現堵塞,合適的病人可以選擇針刺修復濾過泡治療,挑開疤痕組織,使得通道重新通暢。針刺修復治療整體來說,操作簡單、安全、效果良好,配合特效藥物更能減少疤痕再生。若病人有疑問可以諮詢眼科醫生作進一步的瞭解。
2016年9月6日星期二
乾眼症的成因與治療方法
乾眼症是眼科門診中常見的疾病之一,在香港以至世界各地皆是十分普遍,由於淚水的分泌在正常的情況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所以乾眼症的病患也以年長者居多,尤其是更年期的婦女,可能因為她們受荷爾蒙影響,而導致淚水分泌更加減少。有不少病人因為覺得眼睛乾而向眼科醫生求診,經檢查後被診斷為乾眼症(Dry Eye),需要接受治療。如果沒有適當治療,眼睛可能因滋潤不足而出現不適症狀,還可能會影響視覺質素,嚴重者還可能導致角膜受損,進一步影響視力。
傳統認為「乾眼症」是因為眼睛淚液分泌量不足或分佈不均,或淚液過度蒸發,造成淚液無法適當保持眼球表面濕潤。但淚液膜及眼球表面學會(Tear Film and Ocular Surface Society)於2007年為乾眼症下了一個新的定義︰乾眼症是一種淚液與眼球表面的疾病,成因眾多,徵狀包括眼部不適﹑影響視覺質素及導致淚膜(Tear Film)不穩定。其中不穩定淚膜更可能導致眼球表面的組織傷害。
另外,某些全身性的免疫疾病,如(Sj?gren's 綜合症),也可能導致乾眼,如果確定病因,則應治療全身性的疾病,同時治療乾眼,才能獲得良好的療效。
淚膜功能與乾眼症
淚膜為覆蓋眼球前表面的一層液體薄膜,覆蓋在角膜和結膜的最外面,淚膜的功能主要包括:沖刷清潔角膜表面(不斷刷新的淚液,可去除落在角膜表面的異物與微生物,防禦致病微生物的侵襲)和營養潤滑眼球表面,提高角膜的光學性能。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sGfssGCdK_Ehn8FB7Npl2L1gM7hUlG-OVj4GIvk7wBeaNPnY-NugbUoZwzHn8xIFzGVt_YI-RnoyG3sYN7l7smEU6blL9vI8jOiRp4Paqc-t1D45nMYGQtcxSU8SEUM2XLlRTYmOmomc/s320/2%25E5%259B%25BE1.jpg)
淚膜可以分為三層:
1.脂質層(Lipid layer):為淚膜的最外層,主要成份是油脂,主要由瞼板腺(Meibomian Glands)所分泌。在正常體溫下呈液態,可防止淚液蒸發。
2.淚水層(Aqueous Layer):為淚膜中層,是三層結構中最厚的一層,主要由水、無機鹽、有機物、蛋白酶和球蛋白等組成,是由淚腺(Lacrimal Gland)分泌。除滋潤作用和給角膜供氧作用外,更有抗菌及殺除有害微生物、清除代謝物的功能。
3.粘液層(Mucous Layer):為淚膜的內層。覆蓋於角膜上皮表面,主要是粘性物質(Mucin)。主要由結膜上皮杯狀細胞(Conjunctival Goblet Cells)分泌,具有高度的親水性,在角膜上皮層和淚膜的淚水層之間形成親水界面,令淚液的水液層能均勻分布在角﹑結膜的表面。
淚液膜的三層結構環環相扣,任何一層有問題,整個淚液膜都有機會受到影響,而若淚膜無法維持正常結構,則可能引致乾眼症的發生。
藥物治療新進展
一、治療概念的更新
若單純因為淚液分泌不足而致的乾眼症,給予額外補充的淚液應該就能獲得不錯的效果。但不少病人即使使用大量的人工淚液,乾眼的症狀未見到改善。有醫生發現不少病人的淚水分泌是足夠的,病徵主要是由於眼球表面發炎、油脂腺失調(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及淚液膜滲透壓過高等而引起。此外,眼瞼邊緣有一個被稱為眼瞼撥水板(Lid Wiper)的結構(圖1),在每一次眨眼的時候,像汽車水撥一樣刷過眼睛表面,幫助形成均勻的淚膜,當這個結構出現問題,表面不再平滑時,亦會影響淚膜,導致乾眼症狀,甚至令角膜上皮受損,這種情況醫學上稱為Lid Wiper Epitheliopathy(簡稱LWE)。
隨著對乾眼症的更深入瞭解,醫學界重新定義乾眼症,因此,若發現傳統治療未如理想時,應儘量找出病因,對症下藥,如果存在上述問題則應在治療乾眼同時針對相關眼疾進行治療,例如眼睛發炎和LWE可以適當應用類固醇藥物幫助消炎,油脂腺失調可以採用按摩的方法,這樣才能「治標又治本」。
二、治療新進展
乾眼症的治療除了針對病因治療外,點用人工淚液也是有效的治療。不過,隨著藥物學的不斷進展,人工淚液本身有了很多改進,而且現時還有不少新的藥物用於治療乾眼症,針對淚膜三層結構都有不同的藥物可以進行補充治療,大大提高了乾眼症藥物治療的療效。
其中如果因為油脂層不足,淚水過度揮發導致眼乾,可以通過使用含油脂成份的人工淚液以作補償,新的科技將乳化狀的油脂以特殊技術混入人工淚液中,眼藥水含有油脂成份、水成份和潤滑成份,可以穩定保存,相關研究表明,此類藥物用以乾眼治療成效良好。通過服用Omega-3(多來自魚油)亦能幫助調節油脂,幫助淚膜油脂層的正常形成,防止淚水過度揮發,從而緩解乾眼症狀。另外,現時還有眼科新儀器(Ocular Surface Interferometer Device)可以幫助治療油脂腺失調。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HxKQ-ZKWchEJzmPBCiAoBzSw66aEgwYBCSbHpsyYMYhNK7djdbJLMWG48KEpGV-rxy3Yw-RO568xd6uE8o2W5BUTp5SMEoS5zqqnYvH6hGWt3ngtlbC9v6rT-O1dhFcS0eXexOR1GYwQ/s1600/2%25E5%259B%25BE2.jpg)
新的研究顯示發現淚液層最裡面的「黏液層」,對維持整個淚液層的完整也有重要的作用,健康的黏液層需要角膜上皮細胞和結膜細胞共同努力,所以新的人工淚液著眼於維持淚液在眼睛表面的穩定性,而不是僅僅補充一定的淚液量 。研究指出,維它命A可幫助維持角膜上皮細胞的健康,因此對於某些乾眼症引起的角質化有舒緩的作用,2009年一個臨床研究使用含維它命A的人工淚液,亦獲得了滿意的成效。
另外,亦有不少研究發現某些乾眼症是由於免疫功能異常,免疫細胞影響淚腺及結膜,破壞原先的組織構造,造成乾眼。對於這些病人給予免疫改善治劑如環孢素(Cyclosporine)等做輔助治療,可能會比單只使用人工淚液更有效。現時的臨床研究效果良好,而長期的療效仍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若乾眼症狀嚴重,還可以考慮使用自身血清提取物製成眼藥水來治療,因為含有多種抗體、蛋白及細胞因子等物質,亦是嚴重乾眼症的理想治療。
結語
乾眼症屬於慢性眼疾,雖然相當部份是單純因淚水不夠而致,單補充淚水就能獲得良好效果,但亦有病人對補充淚水治療反應不佳。這些病人需要找到病因,對症下藥才能根治,而若未能適當治療,嚴重時可能對視力造成影響。隨著醫學研究和科技的進展,我們對乾眼症有更新的認識,也發展出更有效的治療方式。雖然有不少研究的結果仍有待進一步觀察,但相信其前景是樂觀的,寄望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新藥物面世,能更好地提升乾眼症的治療效果。
傳統認為「乾眼症」是因為眼睛淚液分泌量不足或分佈不均,或淚液過度蒸發,造成淚液無法適當保持眼球表面濕潤。但淚液膜及眼球表面學會(Tear Film and Ocular Surface Society)於2007年為乾眼症下了一個新的定義︰乾眼症是一種淚液與眼球表面的疾病,成因眾多,徵狀包括眼部不適﹑影響視覺質素及導致淚膜(Tear Film)不穩定。其中不穩定淚膜更可能導致眼球表面的組織傷害。
另外,某些全身性的免疫疾病,如(Sj?gren's 綜合症),也可能導致乾眼,如果確定病因,則應治療全身性的疾病,同時治療乾眼,才能獲得良好的療效。
淚膜功能與乾眼症
淚膜為覆蓋眼球前表面的一層液體薄膜,覆蓋在角膜和結膜的最外面,淚膜的功能主要包括:沖刷清潔角膜表面(不斷刷新的淚液,可去除落在角膜表面的異物與微生物,防禦致病微生物的侵襲)和營養潤滑眼球表面,提高角膜的光學性能。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sGfssGCdK_Ehn8FB7Npl2L1gM7hUlG-OVj4GIvk7wBeaNPnY-NugbUoZwzHn8xIFzGVt_YI-RnoyG3sYN7l7smEU6blL9vI8jOiRp4Paqc-t1D45nMYGQtcxSU8SEUM2XLlRTYmOmomc/s320/2%25E5%259B%25BE1.jpg)
淚膜可以分為三層:
1.脂質層(Lipid layer):為淚膜的最外層,主要成份是油脂,主要由瞼板腺(Meibomian Glands)所分泌。在正常體溫下呈液態,可防止淚液蒸發。
2.淚水層(Aqueous Layer):為淚膜中層,是三層結構中最厚的一層,主要由水、無機鹽、有機物、蛋白酶和球蛋白等組成,是由淚腺(Lacrimal Gland)分泌。除滋潤作用和給角膜供氧作用外,更有抗菌及殺除有害微生物、清除代謝物的功能。
3.粘液層(Mucous Layer):為淚膜的內層。覆蓋於角膜上皮表面,主要是粘性物質(Mucin)。主要由結膜上皮杯狀細胞(Conjunctival Goblet Cells)分泌,具有高度的親水性,在角膜上皮層和淚膜的淚水層之間形成親水界面,令淚液的水液層能均勻分布在角﹑結膜的表面。
淚液膜的三層結構環環相扣,任何一層有問題,整個淚液膜都有機會受到影響,而若淚膜無法維持正常結構,則可能引致乾眼症的發生。
藥物治療新進展
一、治療概念的更新
若單純因為淚液分泌不足而致的乾眼症,給予額外補充的淚液應該就能獲得不錯的效果。但不少病人即使使用大量的人工淚液,乾眼的症狀未見到改善。有醫生發現不少病人的淚水分泌是足夠的,病徵主要是由於眼球表面發炎、油脂腺失調(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及淚液膜滲透壓過高等而引起。此外,眼瞼邊緣有一個被稱為眼瞼撥水板(Lid Wiper)的結構(圖1),在每一次眨眼的時候,像汽車水撥一樣刷過眼睛表面,幫助形成均勻的淚膜,當這個結構出現問題,表面不再平滑時,亦會影響淚膜,導致乾眼症狀,甚至令角膜上皮受損,這種情況醫學上稱為Lid Wiper Epitheliopathy(簡稱LWE)。
隨著對乾眼症的更深入瞭解,醫學界重新定義乾眼症,因此,若發現傳統治療未如理想時,應儘量找出病因,對症下藥,如果存在上述問題則應在治療乾眼同時針對相關眼疾進行治療,例如眼睛發炎和LWE可以適當應用類固醇藥物幫助消炎,油脂腺失調可以採用按摩的方法,這樣才能「治標又治本」。
二、治療新進展
乾眼症的治療除了針對病因治療外,點用人工淚液也是有效的治療。不過,隨著藥物學的不斷進展,人工淚液本身有了很多改進,而且現時還有不少新的藥物用於治療乾眼症,針對淚膜三層結構都有不同的藥物可以進行補充治療,大大提高了乾眼症藥物治療的療效。
其中如果因為油脂層不足,淚水過度揮發導致眼乾,可以通過使用含油脂成份的人工淚液以作補償,新的科技將乳化狀的油脂以特殊技術混入人工淚液中,眼藥水含有油脂成份、水成份和潤滑成份,可以穩定保存,相關研究表明,此類藥物用以乾眼治療成效良好。通過服用Omega-3(多來自魚油)亦能幫助調節油脂,幫助淚膜油脂層的正常形成,防止淚水過度揮發,從而緩解乾眼症狀。另外,現時還有眼科新儀器(Ocular Surface Interferometer Device)可以幫助治療油脂腺失調。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HxKQ-ZKWchEJzmPBCiAoBzSw66aEgwYBCSbHpsyYMYhNK7djdbJLMWG48KEpGV-rxy3Yw-RO568xd6uE8o2W5BUTp5SMEoS5zqqnYvH6hGWt3ngtlbC9v6rT-O1dhFcS0eXexOR1GYwQ/s1600/2%25E5%259B%25BE2.jpg)
新的研究顯示發現淚液層最裡面的「黏液層」,對維持整個淚液層的完整也有重要的作用,健康的黏液層需要角膜上皮細胞和結膜細胞共同努力,所以新的人工淚液著眼於維持淚液在眼睛表面的穩定性,而不是僅僅補充一定的淚液量 。研究指出,維它命A可幫助維持角膜上皮細胞的健康,因此對於某些乾眼症引起的角質化有舒緩的作用,2009年一個臨床研究使用含維它命A的人工淚液,亦獲得了滿意的成效。
另外,亦有不少研究發現某些乾眼症是由於免疫功能異常,免疫細胞影響淚腺及結膜,破壞原先的組織構造,造成乾眼。對於這些病人給予免疫改善治劑如環孢素(Cyclosporine)等做輔助治療,可能會比單只使用人工淚液更有效。現時的臨床研究效果良好,而長期的療效仍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若乾眼症狀嚴重,還可以考慮使用自身血清提取物製成眼藥水來治療,因為含有多種抗體、蛋白及細胞因子等物質,亦是嚴重乾眼症的理想治療。
結語
乾眼症屬於慢性眼疾,雖然相當部份是單純因淚水不夠而致,單補充淚水就能獲得良好效果,但亦有病人對補充淚水治療反應不佳。這些病人需要找到病因,對症下藥才能根治,而若未能適當治療,嚴重時可能對視力造成影響。隨著醫學研究和科技的進展,我們對乾眼症有更新的認識,也發展出更有效的治療方式。雖然有不少研究的結果仍有待進一步觀察,但相信其前景是樂觀的,寄望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新藥物面世,能更好地提升乾眼症的治療效果。
結膜結石的症狀和預防方法
結膜結石(Conjunctival Lithasis俗稱的眼結石,其實質並不是石頭,但因為「結石」這一字眼,容易會令人聯想到像膽結石、腎臟結石、輸尿管結石等含有「鈣」的 “石頭”,但結膜結石倒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結石,因為這個“石頭”沒有或極少鈣質沉着,它的成份是一些嗜酸性,沒有固定形狀的透明物質,是結膜受刺激或因炎症而產生的脫落上皮細胞和退行性細胞及分泌物堆積而成的凝固物,這一眼疾並不屬於感染性眼疾,平時多數不會引起刺激症狀,但是如果結石穿出結膜外面,就可能對角膜產生摩擦,引起眼痛、眼紅等刺激症狀。
結膜結石會有什麽症狀?
形成結石的主要原因通常是慢性刺激或慢性發炎所造成,例如慢性瞼緣炎(Blepharitis)、慢性結膜炎(Chronic Conjunctitis)、過敏性結膜炎、常戴隱形眼鏡等都可能引起結膜結石,在老年人身上更為常見。結膜發炎會導致上皮細胞增生及結膜腺體的改變,這些細胞碎片混合著黏液性的分泌物,掉落在結膜發炎處或受傷的小傷口,就容易往下聚集在上皮細胞底下的基質層,進而形成了結膜結石。當結膜結石被結膜包裹而沒有凸出結膜表面時,通常不會感覺有異狀,但是當結石增大,凸出於表面時,會摩擦到角膜,便會覺得眼睛有異物感,嚴重者甚至會造成角膜破皮(Corneal Ablation)。
醫生翻開眼皮後,通過特別的眼科檢查儀器:裂隙燈(Slit Lamp)可以清晰看到瞼結膜上有質地略硬的黃白色小點狀突起,像一粒粒小碎米,可以散在呈點狀,也可匯集成群。曾有研究報導指出,在門診病人中,有近五成病人可以發現這種「結膜結石」,不過僅有百分之七的人有症狀產生。
結膜結石初起時位置較深,結石還包埋在結膜裏面,病人一般沒有自覺症狀,但如果結膜結石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增大,露出於結膜表面,凸出的表面會對角膜產生刺激,引起異物感,像是眼睛進了沙子,如果不妥善處理,甚至可能刮損角膜,引起角膜擦傷。
結膜結石需要切走嗎?
結膜結石如果並沒有引起刺激症狀則暫時可以不必處理。
如果異物感比較明顯,則只需在滴表面麻醉眼藥水之後,用針尖就可以剔出。如同時患有慢性瞼緣炎、慢性結膜炎等病,應該在將結石挑出同時治療眼睛表面的炎症,以儘量避免再次產生結膜結石。
如果不切走,會不會像其他结石一樣引起併發症?
對於不會造成眼部不適感的結石,其實不一定要除掉,因為用針挑走結膜結石會造成結膜的傷口,可能使結膜形成結疤,如果處理範圍過大、過深,則容易造成結膜表面凹凸不平,可能反而造成不舒服的感覺。結膜結石在上未凸出結膜表面時,基本對眼睛是沒有影響的,多不會引起併發症,患者無需太過擔心。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Tb2bHGPsSY88ezf84qCaAXjTk7XCPcjH0SVjRzlO8G21VyYSwW7YeNTapY5x-yeIERXerJZQIWVggYBZZqgTEF6TUTA7AFRNdFPd52SbOLDV-dQmVkJBHHsxfx2_WSI2pdLVNVqXfwpo/s320/1%25E5%259B%25BE1.jpg)
應該怎樣預防?
要預防結膜結石的發生,應該儘量避免結膜受到刺激及預防結膜發炎,若有眼疾便要儘早找眼科醫生作診斷及治療,不建議病人自行點眼藥水或作處理。平日經常佩戴隱形眼鏡的人士則要注意隱形眼鏡的清洗及消毒,並定期檢查眼睛。倘若發現結膜上有結石,在未有眼睛不適症狀出現之前無須過於驚慌,只要定期驗眼,保持對結石的觀察,這類型結膜結石的存在一般並不會引起併發症。
結語
結膜結石雖然被稱為“結石”,但此石非彼石,它與膽石、腎石不同,一般不會對眼睛造成嚴重的併發症。未凸出結膜表面的結膜結石保持觀察即可,一般不需處理,只有當結石凸出結膜表面,刺激眼睛表面時才需要處理。治療結膜結石亦相當簡單,醫生在滴麻醉眼藥水後用針尖取出即可。因此,發現患上結膜結石,亦無需過分擔心,應儘早到眼科醫生處就診,諮詢醫生意見,以獲得合適的治療。
結膜結石會有什麽症狀?
形成結石的主要原因通常是慢性刺激或慢性發炎所造成,例如慢性瞼緣炎(Blepharitis)、慢性結膜炎(Chronic Conjunctitis)、過敏性結膜炎、常戴隱形眼鏡等都可能引起結膜結石,在老年人身上更為常見。結膜發炎會導致上皮細胞增生及結膜腺體的改變,這些細胞碎片混合著黏液性的分泌物,掉落在結膜發炎處或受傷的小傷口,就容易往下聚集在上皮細胞底下的基質層,進而形成了結膜結石。當結膜結石被結膜包裹而沒有凸出結膜表面時,通常不會感覺有異狀,但是當結石增大,凸出於表面時,會摩擦到角膜,便會覺得眼睛有異物感,嚴重者甚至會造成角膜破皮(Corneal Ablation)。
醫生翻開眼皮後,通過特別的眼科檢查儀器:裂隙燈(Slit Lamp)可以清晰看到瞼結膜上有質地略硬的黃白色小點狀突起,像一粒粒小碎米,可以散在呈點狀,也可匯集成群。曾有研究報導指出,在門診病人中,有近五成病人可以發現這種「結膜結石」,不過僅有百分之七的人有症狀產生。
結膜結石初起時位置較深,結石還包埋在結膜裏面,病人一般沒有自覺症狀,但如果結膜結石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增大,露出於結膜表面,凸出的表面會對角膜產生刺激,引起異物感,像是眼睛進了沙子,如果不妥善處理,甚至可能刮損角膜,引起角膜擦傷。
結膜結石需要切走嗎?
結膜結石如果並沒有引起刺激症狀則暫時可以不必處理。
如果異物感比較明顯,則只需在滴表面麻醉眼藥水之後,用針尖就可以剔出。如同時患有慢性瞼緣炎、慢性結膜炎等病,應該在將結石挑出同時治療眼睛表面的炎症,以儘量避免再次產生結膜結石。
如果不切走,會不會像其他结石一樣引起併發症?
對於不會造成眼部不適感的結石,其實不一定要除掉,因為用針挑走結膜結石會造成結膜的傷口,可能使結膜形成結疤,如果處理範圍過大、過深,則容易造成結膜表面凹凸不平,可能反而造成不舒服的感覺。結膜結石在上未凸出結膜表面時,基本對眼睛是沒有影響的,多不會引起併發症,患者無需太過擔心。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Tb2bHGPsSY88ezf84qCaAXjTk7XCPcjH0SVjRzlO8G21VyYSwW7YeNTapY5x-yeIERXerJZQIWVggYBZZqgTEF6TUTA7AFRNdFPd52SbOLDV-dQmVkJBHHsxfx2_WSI2pdLVNVqXfwpo/s320/1%25E5%259B%25BE1.jpg)
應該怎樣預防?
要預防結膜結石的發生,應該儘量避免結膜受到刺激及預防結膜發炎,若有眼疾便要儘早找眼科醫生作診斷及治療,不建議病人自行點眼藥水或作處理。平日經常佩戴隱形眼鏡的人士則要注意隱形眼鏡的清洗及消毒,並定期檢查眼睛。倘若發現結膜上有結石,在未有眼睛不適症狀出現之前無須過於驚慌,只要定期驗眼,保持對結石的觀察,這類型結膜結石的存在一般並不會引起併發症。
結語
結膜結石雖然被稱為“結石”,但此石非彼石,它與膽石、腎石不同,一般不會對眼睛造成嚴重的併發症。未凸出結膜表面的結膜結石保持觀察即可,一般不需處理,只有當結石凸出結膜表面,刺激眼睛表面時才需要處理。治療結膜結石亦相當簡單,醫生在滴麻醉眼藥水後用針尖取出即可。因此,發現患上結膜結石,亦無需過分擔心,應儘早到眼科醫生處就診,諮詢醫生意見,以獲得合適的治療。
订阅:
博文 (Atom)